本網訊(王治威 董桂鳳 陸秀云)
7月14日晚,中央大街防洪紀念塔廣場化身傳統與現代交融的藝術舞臺,由黑龍江省文化和旅游廳指導、哈爾濱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主辦、哈爾濱市群眾藝術館承辦、黑龍江省大秧歌傳統文化研究會北星藝術團表演的“長歌未央”主題演出在此盛大舉行。
作為第37屆中國·哈爾濱之夏音樂會的重要文化單元,這場演出以優秀傳統文化大秧歌元素與現代舞臺融合一體,把吹嗩吶、轉手絹等秧歌元素融入舞臺表演,吸引數千市民游客駐足共賞。
秧歌,是傳承千年的民間藝術瑰寶,在2006年就已經列入我國第一批國家級非遺目錄。更是廣泛傳播于我國北方地區的文化瑰寶,研究會提出的“秧歌有‘百戲之源’的美譽、是民族民俗舞蹈文化的活化石,是穿越了五千年文化的COSPLAY原型”等觀點生動詮釋了文化傳承的重要性意義。
本次專場演出也是黑龍江省大秧歌傳統文化研究會-北星藝術團把秧歌各種元素嘗試性融入專場演出中。演出的節目安排有嗩吶演奏、民族民間舞蹈、紅色歷史題材,其中“轉手絹”元素是今年的主題展現內容,貫穿今年的演出場次。
孫立志老師雖已年逾八旬高齡,仍不辭辛勞為本次“哈爾濱之夏”音樂會的黑龍江省大秧歌傳統文化研究會-北星藝術團進行舞蹈編排并創作。從動作設計到團隊排練,他始終親力親為、精益求精,以深厚的藝術造詣和敬業精神,為演出注入了蓬勃的生命力與傳統民俗的獨特魅力。
音樂之城 文化賦能
作為哈爾濱之夏音樂會首次納入的秧歌主題專場,本次活動得到哈夏組委會高度評價。總策劃人龐東,導演陸秀云表示:“大秧歌與交響樂、音樂劇共同構成哈夏多元文化圖景,正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哈爾濱‘音樂之城’的評價——這里的文化基因始終在傳承中創新。”據悉,研究會計劃將啟動“秧歌舞蹈進校園、進社區”“秧歌舞蹈人才培育工程”,讓這一北方民間藝術持續煥發新生。
當暮色中的防洪紀念塔與江畔霓虹交相輝映,震天的樂點與歡快的嗩吶聲穿越百年時空。這場以“長歌未央”為名的演出,不僅是對東北大秧歌歷史的致敬,更是一次城市文化自信的生動表達。正如研究會的宗旨:引導群眾文體活動正向健康發展,堅定地域文化自信助力龍江振興。
“松花江水流千年文脈,大秧歌舞動萬代風華”,哈爾濱正以開放姿態續寫著傳統文化的現代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