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虎嗅青年文化組
作者 | 渣渣郡
本文首發于虎嗅年輕內容公眾號“那個NG”(ID:huxiu4youth)。在這里,我們呈現當下年輕人的面貌、故事和態度。
So wie jenes Blei Gewicht hat, so soll auch den Eudemus euer Zorn treffen. 正如這塊鉛有其重量,你們的憤怒也應同樣落在尤德穆斯身上 ——公元2世紀,詛咒石板上的咒語
鉛(Pb)是一個沉默的老角色。
從古埃及的化妝品,到羅馬帝國的水管,再到20世紀的汽車尾氣,它總是在技術進步的現場出現。
因為它便宜、軟、穩定,人類愛不釋手。尤其是在汽油里加點四乙基鉛,可以讓發動機更順暢地運轉,這個小小改良曾被視為工業奇跡。
但凡事總有代價。
當人類借助鉛加速文明進程的同時,它也悄無聲息地通過尾氣排放、塵土與老舊油漆,彌散進空氣與城市肌理,構成一個無形卻持久的污染場。
由于其化學性質與鈣離子相似,鉛能“偽裝”成鈣被人體吸收,尤其是發育期的兒童,對其吸收率更高、排出能力更弱。
一旦進入體內,鉛會在大腦前額葉皮質中沉積,對控制沖動、調節情緒、共情與判斷力的神經機制造成不可逆的損傷。
正因如此,鉛的泛濫,被一些學者認為是上世紀70年代美國連環殺手現象彌漫的關鍵原因。
最近,憑借《草原烈火:勞拉的美國夢》榮獲2018年普利策傳記獎的作家 Caroline Fraser 推出了新作——《謀殺之地:連環殺手時代的犯罪與嗜血沖動》。
她結合童年記憶與連環殺手事件,探討了她的家鄉華盛頓州——長期環境污染如何孕育了1970年代那場血腥的連環殺手犯罪浪潮。
1961年,Caroline Fraser 出生于西雅圖,她家南邊約30公里處,有一座名為塔科馬的城市。
自19世紀末起,依托得天獨厚的天然良港和豐富資源,木材廠、造紙廠、煉油廠、化工廠在此密集聚集,使塔科馬成為美國西北部的重要工業城市。
其中最重要的企業是美國冶煉和精煉公司(ASARCO)在此建立的銅冶煉廠。這座工廠始建于1888年,前身是鉛冶煉廠,是當地最大的企業,提供了大量就業崗位。
它也象征著某種資本主義精神——冶煉廠那根高達171米的煙囪,曾是世界最高,濃煙滾滾,令人感受到人類文明豪邁的進取與繁榮。
但榮光或許只屬于煙囪。
它投射下的陰影遮蔽小城,吐出的濃煙籠罩四周。
1873年面對經濟危機,塔科馬地方政府放棄了此前理想的、充滿園林的健康城市規劃,轉而選擇了來錢快的工業戰略。
隨著工廠密集進入這座城市,包括硫磺、氯、堿和氨在內的工業廢料,堵塞了這座城市的每根毛細吸管,進而散發分解時的酸腐的氣味,這種味道被人們稱為“塔科馬的香氣”。
1911年塔科馬的旅游小冊子,我們能從中體味到塔科馬香氣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后,數以萬計的移民來到塔科馬謀取生活。
但這些新的移民發現,塔科馬是一座詭異的城。
沒有任何生命能在這里穩定成長,莊稼總是枯死,蜜蜂總是死亡,在室外晾曬的衣服也總是出現奇怪的白色斑點,每當市民抱怨,工廠就會熄滅煙囪,隨后不久就會有一股富含砷和鉛的白雪降下,每到這時兒童會咳嗽、哮喘和患上皮疹,試圖清理身體白雪的小貓小狗就會死亡。
泰德·邦迪就生活在冶煉廠附近,盡管幾次搬家,但始終沒有超過距離那根最高煙囪9公里。同樣住在附近的還有加里·里奇韋,他在塔科馬機場長大,距離冶煉廠下風口不超過20公里。
日后,這兩位塔科馬男孩都成為了20世紀70-80年代震驚世界的連環殺手。
泰德·邦迪,人稱魅力殺手,是20世紀最臭名昭著的連環殺手之一,活躍于1974至1978年間,至少殺害了30名年輕女性。
他以英俊、聰明、外表有魅力而掩蓋自己冷酷的本性,偏好目標是長棕發、中分的年輕女性。邦迪擅長偽裝,如裝扮成手臂受傷、請求幫助等騙取女性信任,隨后性侵并殺害。作案手段極其殘忍,部分尸體被肢解或遺棄在偏遠林地與山間,他甚至會反復回到尸體現場施虐。
加里·里奇韋,主要在1982年至1998年間作案,官方確認殺害49人,自供超過70人,受害者多為性工作者或社會邊緣女性。
里奇韋通常以工作之便接近受害者,實施性侵后用雙手或繩索勒死,并將尸體棄于綠河附近或樹林中,因而得名綠河殺手。他有回到拋尸現場實施褻尸的習慣,并有時故意在尸體旁留物標記。與邦迪相比,Ridgway善于掩蓋蹤跡,長時間未被捕,直到2001年通過DNA技術才被鎖定。
1974年,Caroline Fraser年僅13歲,泰德·邦迪就在她家附近犯下了第一起謀殺案。她至今記得,那年鄰里的恐慌與全美的震動——連環殺手仿佛成了美國西北部的特產,她的家鄉甚至被冠以“美國的謀殺曠野”之名。
如今,犯罪歷史學者將20世紀70年代末掀起的殺戮狂潮,稱作“連環殺手的黃金時代”。而從數字看,這稱呼名副其實:1940年代,美國有55名連環殺手,1950年代72人,1960年代217人,1970年代暴漲至605人,1980年代更達到768人。
這些連環殺手大多出自嬰兒潮一代,有人解釋他們的暴行源于戰后父母粗暴的教育、貧困,以及彼時普遍的產鉗助產等生育創傷。
然而,和這些殺手們同呼吸、共成長的Caroline Fraser,如今提出了另一種解釋:
連環殺手流行病,或許與他們家鄉上空真實存在的迷霧有關——那是一團由二氧化硫、砷與鉛構成的毒云,正是從塔科馬那根高聳的冶煉廠煙囪里噴薄而出(銅煉制過程中仍會釋放大量含鉛、砷的副產物)。
華盛頓大學心理學專業學生 Lynda Healy 被認為是泰德·邦迪系列謀殺案的第一位受害者
“鉛越多,謀殺越多。”Caroline Fraser說。
上個世紀70年代全美犯罪率都在上漲,但塔科馬所處的華盛頓州最為嚴重。
根據FBI在1974年公布的犯罪報告,華盛頓州犯罪率上漲29.2%,是全國平均水平的近3倍(11.3%);謀殺率上漲了30.6%,是全國水平的近6倍(5.5%)。
Caroline Fraser認為,與別的地方不同的是,塔科馬冶煉廠坐落在市中心,每小時25磅鉛塵(11.34kg)和58磅砷(26.31kg)工廠的排放不僅覆蓋了整個塔科馬,還擴散到整個太平洋西北,達1000平方英里。
Fraser援引了多項醫學觀察,記錄顯示,工業污染區的兒童更易表現出易怒、沖動、暴力與情緒遲滯等行為異常。泰德·邦迪在體檢時被發現冠狀縫未閉合,這或許是早期鉛暴露影響發育的跡象;加里·里奇韋12歲仍尿床,也可能與神經系統發育遲緩相關,鉛暴露被認為是潛在因素之一。
Caroline Fraser的這套推斷的依據來自“鉛犯罪理論 -Lead-Crime Hypothesis”。
這套理論在1999年由該理論由經濟學家Rick Nevin于1999年首次系統提出,后有Jessica Wolpaw Reyes等學者在2000年代進一步量化與驗證。
這一理論中的重要觀點是,兒童時期暴露于鉛等重金屬污染,會導致大腦特別是前額葉皮層發育受損,削弱情緒調節、沖動控制和共情能力,進而增加成年后的暴力與犯罪傾向。
在橫向比較中,他們在控制了教育、貧困、失業等變量后,仍然發現鉛污染嚴重的城市犯罪率更高。而從歷史視角來看,鉛含量下降與犯罪率下降同頻,重要理由是此后美國暴力犯罪率的下降,與1970年代汽油逐步去鉛化的進程高度同步。
1990年,也就是邦迪被處決的次年,汽油中的鉛幾乎被全面淘汰。同時,美國的連環殺手現象也開始消退,1990年代,全美共有669名連環殺手;2000年代降至371人;而2010到2020年,117人。Caroline Fraser表示,除了鉛下降也與政策和監控的普及有關。
盡管“鉛犯罪假說”對絕大多數讀者來說頗具新意,且為人們提供了更多理解犯罪的可能性——但《謀殺之地》在證明20世紀70、80、90年代鉛暴露與暴力犯罪之間的因果關系上并不像權威報告那般牢靠。
但即便你不信這種假說,但也能理解鉛對人體的危害與這種假說的意義——在暴露在高劑量鉛污染連環殺手的背后,更大的恐怖來自當地政府、大企業對群眾安全的漠視。
今天,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將兒童血液中每分升超過3.5微克的鉛視為危險,但在上世紀CDC設定的首個安全閾值竟高達60微克,當時塔科馬兒童的血鉛含量極高。
自1920年代四乙基鉛被廣泛用作汽油添加劑以來,盡管多次出現工人中毒和兒童健康受損的證據,但美國鉛業協會則聲稱這是家庭衛生差,教育不善,甚至推出了“教育父母”的文化運動。
工業界和相關機構長期否認其毒性,甚至通過公關操控和政治施壓掩蓋真相。比如,1960年代塔科馬居民對空氣質量不滿,很多學者論述銅冶煉廠的工人患呼吸道癌癥幾率是正常8倍。但空氣和農業研究的環境科學家阿伯索爾德說汽車揚塵才是主因。
直到1970年代環保署開始介入,逐步限制鉛排放,美國才在1996年徹底禁止含鉛汽油的使用。
1938年的含鉛油漆廣告,右下角。當時美國鉛工業協會面對媒體報道,壓制言論,資助學者論證鉛的好處,并用廣告鼓勵家庭使用白鉛油漆進行室內裝飾,并聲稱其“安全可靠”。
為什么會這樣,答案很簡單,就是為了錢。
1974年,ASARCO在愛達荷州 Kellogg 的 Bunker Hill 冶煉廠做了一個粗略的估算,他們發現:如果因為鉛污染而導致500名兒童中毒,最多只需要賠償600到700萬美元,但如果繼續提高鉛的產量,反而可以賺1000到1100萬美元,所以他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后者。
Fraser 在書中憤怒地寫道:
“...那些建廠、投資、運營冶煉廠的人,明知會把大量鉛和砷排入有人居住的城市是有害的,但他們還在這么做...” “塔科馬冶煉廠的醫療主任 Sherman Pinto 他公然宣稱,工人們死于肺癌其實是因為肺炎,而不是工業污染,這就是在掩蓋真相,這比連環殺手更恐怖。"
工業的危害時至今日在塔科馬仍然存在。
為了避免人們生活在鉛暴露之中,當地政府為當地居民推出了土壤更換計劃,以維護居民健康。
工業污染與犯罪的關系雖然在科學上還需進一步論證,但在現實中的故事,已經足夠令人恐懼了。
焊工 James Oliver Huberty,長期接觸工業污染源。在1984年加州的一家麥當勞槍殺22人前,他曾數次抱怨:
“這些煙真他媽讓我快瘋了。”
本文來自虎嗅,原文鏈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4584904.html?f=wyxwapp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