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付明麗
在山西焦煤集團西山煤電(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鎮城底礦,每間隔20秒,井下甲烷濃度等1100多種安全監測數據便會上傳至監測系統,24小時不間斷。
“我的工作就是安裝調試、維護檢修安全監控系統和設備,監測井下有害氣體變化情況,保障煤炭生產安全。”鎮城底礦安全儀器監測工馬黎明(見圖,張冬冬攝)說。扎根一線20余年,馬黎明獲得全國技術能手、全國勞動模范等十幾項榮譽稱號。
對安全儀器電路元件“一摸準”,對主要參數和技術性能指標“一口清”,對查找和排除故障“一手靈”,馬黎明的技高一籌,源自數年如一日的鉆研和琢磨。
“我從小就喜歡無線電,剛工作時便天天跟著師傅們琢磨各種傳感器的結構、性能和原理。”馬黎明回憶,“我當時的隊長懂技術、愛鉆研,經常自己焊接電路板,做一些小發明,能給工作帶來大幫助。”
受隊長影響,馬黎明對工作的興趣越來越濃厚。2007年,他第一次參加公司組織的技能比賽,獲得第二名。“正是這場比賽,讓我發現自己在技術上的不足。”賽后,馬黎明買來行業雜志和技術書籍,還購買了數字示波器、電阻電容測量儀和數字萬用表等工具,邊學邊干,苦練技能。
2021年的第十屆全國煤炭行業職業技能競賽安全儀器監測工比賽,對馬黎明來說意義重大。這次比賽增加了安全監控系統融合改造、新技術、新裝備等項目,具有挑戰性。為此,馬黎明堅持每天練習,光是網線水晶頭制作這一項,一天就練習上百次。他把模擬比賽的過程錄下來,尋找改進空間。一次次重復練習中,他的速度越來越快,完成一次演練時間由65分鐘降至41分鐘。最終,馬黎明獲得了第一名,也是唯一完成全部項目的選手。
這些年,馬黎明研制“煤礦安全監控系統模擬實驗臺”,有60余項創新成果,修復各類傳感器1200多個,排除監控系統故障及事故隱患800多起,為企業節約成本200多萬元。
作為一名一線技術工人,馬黎明深知傳幫帶的重要性。2015年,“馬黎明創新工作室”成立。“煤礦產業正在進行數智化升級,要學習的東西越來越多了,我必須與時俱進,幫助大家掌握更多新技術!”他說。
走進鎮城底礦安全儀器監測工機電實訓基地,6000伏高壓電實操系統正發出低沉的嗡鳴聲。這里配置的智能化教學設備,能將井下復雜的機電故障轉化為可視化模型。
“過去學維修,靠口傳心授,現在通過可視化模型,學員能直觀看到設備內部運行機理。”鎮城底礦高級工程師趙若鵬說。這是“馬黎明創新工作室”創新的“三維故障樹教學法”,將傳統的培訓周期壓縮1/3的同時,有效提升了培訓合格率。
這兩年,鎮城底礦實施“青藍計劃”,鼓勵優秀技工與新員工簽訂“師徒協議”,建強技工隊伍。馬黎明積極響應,為礦上培養出5名技師、17名高級工,3名徒弟獲得過集團公司技能競賽第一名。他說:“黨和國家培養了我,我有責任將專業技能傳授給更多新人。只有大家的技術素養都提高了,煤礦安全發展才能有堅實的基礎。”
如今,“馬黎明創新工作室”擴建完成,工作室從一間不足50平方米的小屋變成了占地近700平方米的兩層樓,補充了各種先進設備,人員也擴充到20多人。“身上的責任更重了,希望依托工作室推動產學研融合,為煤礦安全貢獻更多力量!”馬黎明信心滿滿。
《 人民日報 》( 2025年07月17日 04 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