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有養老機構“爆雷”的新聞,80歲的王伯伯坐不住了:“如果養老機構出了問題,我當初交的一筆押金怎么辦?”王伯伯所在的普陀區養老院工作人員打消他的顧慮:“您放心,這筆押金會存進‘公證提存’賬戶里。”
這家養老機構提及的“公證提存”賬戶是普陀區民政局聯合普陀公證處推出的養老預付費公證提存監管模式,以公證提存的方式為養老機構預付費加道法律“安全鎖”。
自《上海市養老機構預收費監管實施辦法》實施以來,普陀區率先實現養老機構預付費“公證提存”全覆蓋,為全市養老預付費監管模式提供了普陀模版,該區正在運營的54家養老機構均已簽約,入住老人預付的押金正陸續轉入公證提存賬戶。
54家養老機構簽訂提存協議
在普陀區的這家養老院,王伯伯繳納入住押金兩萬元。工作人員先出示“上海養老預付監管平臺——普陀公證”微信小程序,王老先生掃碼刷臉認證、上傳養老機構服務合同、簽署公證告知書,就能將押金支付至提存公證賬戶。
和王老先生有同樣顧慮的老人并不少。過去,盡管養老機構的預付費按規定需存入銀行專戶,但風險并未徹底消除,一旦養老機構卷入債務糾紛,賬戶極有可能被法院凍結,老人的預付費就面臨著 “打水漂” 的危險。更有甚者,一些不良機構肆意挪用資金,嚴重損害了老人的合法權益。
為解決養老機構預付費安全問題,《上海市養老機構預收費監管實施辦法》明確,“預收費”通常包括養老服務費和押金,并鼓勵各區探索使用公證提存模式對預收費進行監管,區民政局可以會同公證機構,選擇轄區內預收費規模較大的養老機構開展試點。
據普陀區民政局養老服務科工作人員介紹,去年底,普陀區民政局、區司法局、普陀公證處等共同探討養老預付費公證提存監管模式的可行性與具體實施方案,制定并完善了一系列配套措施,明確了委托公證處提供預收費公證提存服務的適用范圍、操作流程、各方職責等關鍵內容。經過半年協調,全區54家正在運營的養老機構均已簽訂提存協議,這些機構陸續將預收費資金中的押金轉入公證提存賬戶,由公證處進行專門賬戶管理。這樣不僅能夠有效防止資金被挪用或機構“跑路”的風險,還為老年人和機構雙方提供了強有力的法律保障。
從根源上杜絕亂扣費現象
截至目前,普陀區5000多位養老機構的入住老人中,已有超過半數老人的押金被轉入該賬戶。
“公證處對機構和個人分別采取線下面簽和線上實人核驗雙模式,為提存雙方當事人的真實性、合法性上了雙保險。”普陀公證處表示,由于提存賬戶獨立于機構財產之外,即便養老機構破產或涉訴,資金也能免于凍結或被挪用。該賬戶的資金提取條件也很嚴苛,每筆支出需消費者和機構雙方確認,公證處審核無誤后方可放款,這就從根源上杜絕了亂扣費現象。而要“放款”需遇到以下3種情況,包括老人退房間后要拿回押金;老人緊急就醫,養老院墊付醫藥費,家屬未能及時償還;老人在養老院里損壞公共物品,甚至造成他人人身傷害后未能及時補償。
若發生退費爭議等糾紛,相關監管服務平臺將組織合同各方協商解決,或向調解組織申請調解。如果調解不成,爭議事項將被提交至仲裁機構仲裁,從而避免糾紛升級。
據悉,為給養老機構入住老人提供進一步保障,普陀區民政局、區司法局和普陀公證處計劃在未來提升這項服務的能級,有望將一次性預收取最多不超過3個月的養老服務費也轉入公證提存賬戶。
原標題:《養老院若跑路,押金怎么辦?普陀率先實現預付費“公證提存”全覆蓋》
欄目主編:張駿
本文作者:解放日報 王海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