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OpenAI離職員工Calvin French-Owen在OpenAI工作一年的回憶與反思感悟
作者從OpenAI的企業文化,技術棧揭秘,以及在OpenAI用7天時間打造編程代理code x 的故事,讓我們首次得以窺見OpenAI內部,非常值得一看
我在OpenAI一年的反思與感悟
作者:Calvin French-Owen
日期:2025年7月15日
三周前,我離開了OpenAI。時光飛逝,距離我2024年5月加入這家公司,已經過去了一年多。
之所以想寫下這些文字,是因為外界關于OpenAI的討論充滿了喧囂與迷霧,但很少有人能從內部視角,分享在這里工作的真實感受。這篇文章不會泄露任何商業機密,更多的是我個人在一段極其有趣的時間里,對這個星球上最引人矚目的組織之一的一些觀察和思考。
首先要說明的是,我的離開沒有任何戲劇性的個人恩怨。恰恰相反,我為此糾結了很久。但對于一個曾經的創始人來說,從零到一打造自己的事業,再到成為一個3000人組織里的員工,這種身份的轉變是艱難的?,F在的我,渴望一個新的開始。
當然,在OpenAI工作的質量和影響力是無與倫比的,或許有一天它會再次吸引我回去。畢竟,很難想象還有什么比構建AGI(通用人工智能)更具沖擊力的事情了。我很慶幸能親身見證了部分技術發展,并有幸參與了Codex的發布。
以下是我的個人觀察,不代表公司觀點。OpenAI是一個龐大的地方,這只是我管中窺豹看到的一小部分。
獨特的企業文化:在混亂中狂奔
1. 驚人的增長速度,一切都在被重塑
我加入時,公司剛過1000人。一年后,這個數字超過了3000。按司齡算,我已經是前30%的“老員工”了。幾乎所有領導層如今扮演的角色,都與兩三年前截然不同。當公司以如此迅猛的速度擴張時,所有東西都會“被打破”:溝通方式、匯報結構、產品發布流程、人員管理等等。不同團隊的文化也大相徑庭,有的在全力沖刺,有的在平穩推進。研究(research)、應用(applied)和市場(GTM)團隊,更是工作在完全不同的時間維度上。
2. 萬物皆在Slack上運行
這是OpenAI一個非常獨特的點:所有事情,我是說所有事情,都通過Slack溝通。這里沒有郵件文化,我在職期間可能總共就收了10封郵件。如果你不善于組織和管理信息,你會覺得這里無比混亂;但如果你能精心管理你的頻道和通知,它其實相當高效。
3. 自下而上,精英主義
OpenAI的文化,尤其在研究側,是極度“自下而上”的。我剛來時問下一季度的路線圖是什么,得到的回答是:“那東西不存在”(雖然現在有了)。好的想法可以來自任何地方,你永遠無法提前預知哪個會開花結果。因此,這里沒有宏大的“總體規劃”,進步是迭代式的,隨著新研究的成果而不斷浮現。這也造就了精英主義的文化,領導者往往因為能提出好點子并成功執行而被提拔,而不是因為擅長在全體會議上演講或搞辦公室政治。在這里,最好的想法總能勝出。
4. 強烈的行動偏好
在這里,你可以“Just do it”。不同團隊同時在研究相似的想法是很常見的事。團隊會圍繞有潛力的想法迅速自發形成。研究員更像是“迷你CEO”,他們有強烈的動力去主導自己的項目并看著它發展。這也意味著,如果一個問題被認為是“無聊”或“已解決”的,那它很可能就沒人去碰了。
5. 快速轉向,說變就變
OpenAI能在一瞬間改變方向。這非常了不起,因為像谷歌這樣的大公司顯然已經做不到了。一旦確定了新的方向,公司會毫不猶豫地“All in”。
6. 極度保密,也承受著巨大的外界審視
由于備受矚目,公司的一舉一動都暴露在聚光燈下。我經常在媒體上看到比公司內部通告還早的新聞。這導致了OpenAI成為一個高度保密的地方,我無法向任何人透露我工作的具體細節。
7. 嚴肅的使命感和高昂的賭注
這里比你想象的要嚴肅得多,因為賭注太高了。一方面,是構建AGI的宏大目標;另一方面,是服務數億用戶的產品,從醫療建議到心理治療;更不用說,公司正與Meta、谷歌、Anthropic等巨頭在世紀競技場上展開搏斗。我遇到的每一個人,都在努力做“正確的事”。
8. “言行合一”的普惠精神
我最欣賞的一點,是OpenAI在“分享AI益處”方面的言行合一。最前沿的模型并不會被鎖在某個昂貴的企業級套餐里。全世界任何人都可以訪問ChatGPT,API也向所有開發者開放。這塑造了我們今天所處的AI生態,OpenAI功不可沒。
9. 安全問題遠比你想象的更受重視
與外界猜測不同,OpenAI內部有大量人員致力于開發安全系統。重心更多地放在實際風險上(如仇恨言論、濫用、生物武器制造等),而不是理論風險(如智能爆炸)。
技術棧揭秘:Python、Azure與Meta基因
1. 巨大的Python單體代碼庫(Monorepo)
OpenAI使用一個巨大的單體代碼庫,絕大部分是Python,夾雜著一些用于網絡代理的Rust和Go。代碼風格五花八門,既有谷歌十年經驗老兵寫的工業級庫,也有博士生剛出爐的Jupyter Notebook throwaway代碼。
2. 萬物皆在Azure上運行
所有服務都跑在微軟Azure上。有趣的是,我們內部真正信賴的Azure服務只有三個:AKS(Kubernetes服務)、CosmosDB(文檔存儲)和BlobStore。這里沒有像AWS DynamoDB或Spanner那樣成熟的對等服務,所以團隊有強烈的自研傾向。
3. Meta -> OpenAI 的人才管道
工程團隊有大量來自Meta的優秀人才。這使得OpenAI在很多方面都像是早期的Meta:擁有爆款消費級應用,基礎設施尚在建設,以及極度渴望快速行動。許多核心基礎設施,如內部版的TAO(Meta的數據訪問層),都有Meta的影子。
4. “對話”是代碼庫的深層基因
自ChatGPT大獲成功后,“對話”和“消息”成了代碼庫最核心的抽象概念。這些基礎設定已經根深蒂固,你在開發時最好不要違背它們。
高光時刻:7周打造Codex傳奇
我職業生涯的最高光時刻之一,無疑是在OpenAI的最后三個月里參與發布Codex。
2024年11月,公司定下了在2025年推出一款編碼助手(Coding Agent)的目標。到了2025年2月,我們感到壓力越來越大。模型的能力已經達到了實用的地步,市場上也涌現出各種新興的編碼工具。
我剛休完陪產假回來,就一頭扎進了Codex的發布沖刺。兩個團隊合并,開始了瘋狂的沖刺。從寫下第一行代碼到產品完整上線,我們只用了短短7周。
那是我近十年來工作最拼命的一段時間。幾乎每晚都工作到11點或午夜,早上5:30又要被新生兒喚醒,7點趕到辦公室,周末也常常在工作。那種節奏讓我想起了在YC創業的日子。
我們團隊不大,大約8名工程師、4名研究員、2名設計師、2名GTM和1名PM,但都是精兵強將。大家無需太多指令,但需要高效的協同。發布前夜,我們五個人在辦公室一直待到凌晨4點,部署那個巨大的單體應用。早上8點,我們又回到辦公室,參加發布直播。當我們在后臺打開功能開關,看到流量如潮水般涌入時,那種感覺無與倫比。我從未見過一個產品僅僅因為出現在ChatGPT的側邊欄,就能獲得如此巨大的初始流量。
Codex的產品形態是完全異步的。我們希望用戶像對待一個同事一樣與它協作:你發給它一個任務,它在自己的環境中工作一段時間,然后帶著一個PR(代碼合并請求)回來。這在當時是一個賭注,因為模型的能力處于“好,但不夠完美”的階段。
發布至今的53天里,Codex已經生成了63萬個公開的PR。我從未參與過如此有影響力的項目。
臨別贈言
坦白說,加入OpenAI前我曾非常猶豫。我不確定放棄創始人的自由,成為一個龐大機器里的小螺絲釘會是怎樣的體驗。
但現在回想起來,這是我做過的最好的決定之一。我在這里實現了我的三個目標:
? 為模型訓練和其能力邊界建立直覺。
? 與一群了不起的人共事并向他們學習。
? 發布一款偉大的產品。
如果你是一個創業者,感覺自己的項目停滯不前,我強烈建議你:要么重新評估如何能獲得更多嘗試的機會,要么就去加入一家頂級的AI實驗室。現在是投身建設的絕佳時機,也是一窺未來的絕佳窗口。
在我看來,通往AGI的道路是一場三馬競賽:OpenAI、Anthropic和Google。它們各自的DNA(消費 vs. 商業 vs. 堅實基建+數據)決定了它們會走上不同的道路。在其中任何一家工作,都將是一次大開眼界的經歷。
參考:
https://calv.info/openai-reflections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