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藍色工裝與銀色光伏板在德州產業園區交相輝映,當研討室的公式化作發電站的精密測量,當田間光伏板盤活鄉村閑置資源帶來增收致富,當直播間參數秒變簽約單,7月1日-2日,南通職業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學院青年學習社“伏脈千鄉,光耀萬家”實踐團在山東德州經濟開發區,用48小時完成了一場從理論到現實、從科技到民生的“追光接力”。
從理論到實踐:解鎖“光能密碼”,點亮知識之光
7月1日上午,德州太陽能公司研討室內,一場關于光伏發電原理的講座正在熱烈進行。技術人員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為實踐團成員們揭開了光伏技術的神秘面紗。從太陽能電池板的構造,到光子激發電子產生電流的微觀機制,復雜的知識點在技術人員的講解下變得清晰易懂。成員們全神貫注,不時記錄要點,仿佛置身于一個充滿能量的微觀世界。
圖為技術人員向團隊成員講解光伏發電原理。陳一鳴 供圖
“原來太陽能發電不僅是一種清潔能源,更是一種充滿智慧的科技!”團隊成員秦佳琳在研討結束后感慨道。這次理論學習,不僅讓成員們掌握了光伏的基礎知識,更激發了他們對光伏產業的濃厚興趣,為后續的實踐活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從研討室到發電站:解碼“光電變身”,探尋產業之源
7月1日下午,實踐團成員們來到德州的一處光伏發電站,這里是一片銀色的海洋,一排排太陽能電池板整齊排列,在陽光的照耀下閃閃發光。在這里,成員們目睹了太陽能從直流電轉變為交流電的全過程。
發電站的技術人員詳細介紹了光伏發電的每一個環節,從太陽能電池板的鋪設,到逆變器的作用,再到最終將直流電轉換為交流電并入電網,每一個步驟都嚴謹細致。成員們仔細觀察,不時提問,技術人員耐心解答。
圖為技術人員向團隊成員介紹電氣設備。陳一鳴 供圖
“你們看,太陽能就是在這里完成從光能到電能的高效轉化!”技術人員指著正在運轉的設備說道。成員們了解到,光伏發電不僅是一種清潔能源技術,更是一種高效、環保的能源解決方案。發電站的建設不僅為當地提供了清潔能源,還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
從田野到直播間:盤活閑置資源,架起科技惠民“云橋梁”
7月2日上午,實踐團成員們來到德州的鄉村田野,親眼目睹了光伏太陽能如何盤活鄉村閑置資源,助力鄉村振興。在一片片閑置土地上,一排排太陽能電池板整齊排列,它們在陽光的照耀下閃閃發光,源源不斷地產生電能。
“以前這片地荒著,現在裝上了光伏板,不僅有租金,還能在家門口打工,真是一舉多得!”一位村民的話,讓成員們深刻感受到光伏產業給鄉村帶來的實實在在的變化。通過土地流轉,村民獲得了穩定的租金收入,還能在光伏電站從事維護工作。同時,光伏電站的建設帶動了基礎設施改善,鄉村的生態環境也得到顯著提升。
7月2日下午,實踐團成員們走進德州皇明太陽能股份有限公司直播間,學習如何通過直播線上測評老百姓家裝條件。在直播間里,主播通過視頻連線,詳細介紹了光伏太陽能的安裝條件、優勢及注意事項,解答觀眾疑問。
圖為主播向團隊成員展示光伏產品的線上測裝流程。陳一鳴 供圖
“原來安裝光伏太陽能并不復雜,只要有合適的場地和專業的指導就行。”一位觀眾在直播結束后留言道。通過直播,成員們了解到許多城市居民對光伏太陽能的興趣,以及他們在安裝過程中遇到的困難。直播學習讓成員們掌握了線上服務模式,為光伏產業的市場拓展提供了新思路,也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活力。
“直播不僅打破了地域限制,更拉近了光伏產業與普通百姓的距離。”實踐團隊長王相堯感慨道。
從科技到民生:用“陽光”點亮鄉村未來
“伏脈千鄉,光耀萬家”暑期社會實踐活動,是南通職大學子用實際行動踐行“請黨放心,強國有我”青春誓言的生動實踐。
圖為團隊成員在鄉村田野合影。陳一鳴 供圖
通過這次活動,成員們不僅增長了見識,提升了能力,更堅定了為鄉村振興事業貢獻力量的決心。未來,他們將繼續關注光伏產業的發展,積極探索其在鄉村振興中的應用前景,用青春的汗水和智慧,書寫新時代鄉村振興的壯麗篇章。(通訊員 沈佳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