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消息(通訊員吳季雨報道)為點燃鄉村孩子的科學夢想,2025年7月8日,武昌理工學院人工智能學院“智能之光”志愿服務隊以“人工智能與勇當科學家”為主題,于黃梅縣太山村開展科技教育特色課。七十名學生坐在大屏幕前,跟著吳季雨老師的講解睜大眼睛,開啟沉浸式體驗有趣的科學現象,拉近孩子們與人工智能的距離。
課程伊始,老師提前精心剪輯了AI案例動畫,以激發學生科學興趣,兼顧趣味與啟發。當畫面中出現我國自主研發的AI深海探測器潛入萬米海底時,她特意讓學生們大聲朗讀這段科學案例,“這是咱們國家的科學家們突破的技術難關!”孩子們稚嫩卻響亮的聲音里,滿是藏不住的自豪,在朗讀中既感受著人工智能的魅力,也悄然埋下了為國爭光的種子。
隨后,課程選用的課程體系與教學方法頗具巧思,通過案例解析、互動問答等環節,不僅引導孩子們拆解AI技術的邏輯鏈條,培養邏輯思維與創造力,更在一個個生動場景中讓他們親身體驗AI的趣味性——比如看著AI根據自己的描述畫出家鄉的模樣時,孩子們興奮地拍手歡呼。這種寓教于樂的方式,讓創新的視野在歡聲笑語中不斷開拓。
互動環節中,“AI能幫農民做什么”的問題一拋出,“評論區”瞬間熱鬧起來。“可以幫爺爺奶奶自動澆水,他們就不用頂著大太陽下地了!”“能檢測莊稼生病,提前告訴我們打什么藥!”孩子們的想法天馬行空卻飽含生活智慧。吳老師笑著點頭,順勢講起屠呦呦歷經數百次試驗發現青蒿素的故事:“科學家就是從解決身邊的小問題起步的,你們現在的奇思妙想,說不定就是未來的大發明!”
最后,在“小小科學家闖關”環節,學生們分成小組熱烈討論,用稚嫩的筆觸在紙上畫下用AI改善家鄉的藍圖:有的組設計“智能垃圾箱”,能自動分類,還會提醒清運;有的想讓AI監測村口小河的水質,守護家鄉的綠水青山。吳老師逐組點評,用紅筆圈出每個方案的閃光點:“這個想法太妙了,繼續加油!”課末,當孩子們在紙上寫下夢想時,一張張紙條遞上來,“我想當科學家”“我想當軍人,保家衛國!”“我要造最厲害的AI機器”等字跡雖然歪扭,卻字字滾燙,科學的種子已在心田悄悄發芽。
吳季雨老師最后在討論總結道:“希望自己今天的課程能夠真切幫到小朋友們找到人生定位,讓科學夢想的火種,在更多鄉村孩子心中燃燒,助力他們以科技之翼,飛向更遼闊的未來!”這場知識與夢想的接力,正以人工智能為帆,在鄉村教育的海洋里,揚起啟航的風。(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