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會用電腦打字那樣熟悉人工智能
從今年秋季學期開始,廣西所有本科新生都要必修一門人工智能通識課啦!
這一舉措背后,可是廣西在人工智能領域大步向前沖的決心,預示著一個充滿機遇的新時代即將到來。
咱們都知道,這幾年人工智能那發展勢頭,簡直像火箭一樣,對各個行業的影響那叫一個翻天覆地。
在教育領域,人工智能也正強勢 “入侵”,很多高校都敏銳地察覺到了這股趨勢,紛紛開設人工智能相關課程。
而廣西,這次直接來了個 “王炸”,讓所有本科新生都必須學這門課,足見其對人工智能人才培養的重視程度。
其實,在全面推行之前,廣西已經悄悄做了試點。
今年春季學期,廣西大學、廣西師范大學、桂林電子科技大學等 6 所不同類型的高校率先 “吃螃蟹”,開展人工智能通識課的課程建設和教學實踐。
為啥選這 6 所學校呢?
它們分別代表了綜合類、理工類、師范類、財經類等不同類型,就像一個 “多元實驗田”,方便各個學校根據自身特色,在課程設計和教學方式上大膽創新,探索出不一樣的經驗。從反饋來看,這課程簡直太受歡迎了!
選課系統一開放,名額瞬間就被 “秒光”。
老師們都說,學生的參與熱情高得超乎想象,課堂上那互動叫一個活躍,特別是跨學科應用的討論,大家爭得面紅耳赤,熱鬧非凡。
基于試點的巨大成功,廣西自治區教育廳果斷決定,將人工智能通識課推廣到全區所有普通本科高校,而且直接列為必修課。
從 2025 年秋季學期開始,所有大一新生都得學。
這門課以 “導認識、導興趣、導重點、導原理” 為原則,目的就是激發學生對人工智能的興趣,提升他們的綜合素養,推動人工智能與其他學科深度融合,構建一個全面、高質量、有廣西特色的人工智能通識教育體系。
這一舉措可不簡單,背后有著深刻的戰略考量。一方面,這是對國家大力發展人工智能戰略的積極響應。
如今,人工智能已經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各地都在發力,廣西自然不能落后。另一方面,這也是廣西自身發展的迫切需求。
廣西地處中國 — 東盟自由貿易區前沿,在數字經濟、跨境貿易、特色農業等領域發展得那叫一個快。
特別是廣西正在全力打造中國 — 東盟人工智能創新合作中心,對懂人工智能的復合型人才需求越來越大。
通過開設這門課,讓全區大學生都具備人工智能基礎素養,以后就能更好地把人工智能技術和自己的專業結合起來,為廣西的經濟社會發展注入強大的人才動力。
說到這門課具體學啥,那可相當有料。
經過一個學期的試點摸索,課程教學體系已經初步搭建起來,由 “通識基礎”、“算法原理”、“交叉融合”、“實踐創新” 四大模塊組成。
其中,“交叉融合” 模塊特別有意思,以 “AI+X 個性化” 為核心理念,各高校一起合作,共建共享,弄出了一批介紹人工智能在各個重點領域前沿應用和創新成果的案例庫。
在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就結合不同學科特點,開展 AI 與專業融合的專項訓練。
比如,把人工智能和生物學結合,用鳶尾花數據集,通過監督學習算法對植物特征進行智能分類。
學生們在這個過程中,既能提升機器學習模型的應用能力,又能了解生物信息學智能化研究方向,一舉兩得。
還有設計學學科,開展 AIGC 圖像解構與生成訓練,老師教輔助設計方法,學生借助 AIGC 做出各種各樣的設計方案,真正實現了 AI 與設計創意的深度融合。
有個環境工程專業的學生就特別感慨:“以前覺得設計是美術生的‘專利’,沒想到有了 AI 工具,我也能玩設計,太好玩了!”
賀州學院也不甘示弱,通過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虛擬教研室共建、“AI + 專業” 融合等創新模式,打破學科壁壘,激發學生創新能力。
有個卓越班的學生粟盈盈學完后興奮地說:“這門課讓我知道 AI 不只是技術,更是提升專業技能的好幫手。現在我能用 AI 輔助,高效完成紀錄片制作。”
目前,廣西已經有 34 個教學案例,涵蓋了智能制造、醫藥健康、智慧農業、跨境貿易、交通運輸、民族文化等多個領域。
未來,自治區教育廳還打算重點打造一批面向東盟的 “AI+” 案例,讓學生了解面向東盟的人工智能應用場景,進一步豐富廣西特色課程資源。
而且,這門通識課還充分考慮了不同學科專業學生的特點,開發出有針對性的課程內容。
對理工科學生,課程適度增加數學原理和技術架構內容,為以后搞工程應用打基礎;對管理、文科類學生,融入大數據相關內容,培養計算思維和數據思維,多講講人工智能在商業、管理等領域的應用案例分析;對藝術、體育類學生,則聚焦人工智能在藝術創作、體育訓練等方面的創新應用,做到精準覆蓋、個性化培養。
在學習方法上,參與試點的院校普遍采用 “知行合一” 的教學模式,把實操環節融入課程體系。和傳統專業課程深挖算法不同,這些課堂更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方式,通過案例啟發式教學,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提升人工智能綜合素養。
廣西師范大學推行項目式學習模式,讓學生分組圍繞 “AI + 教育” 等主題開展創新實踐。
比如,針對 “AI 如何優化在線教育互動性”“智能作業批改系統設計” 等場景,學生們要進行需求分析、方案設計,然后模擬實現,最后以團隊形式完成項目報告并匯報展示。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
有個 2024 級法學專業的學生就說:“學了這門課,我們文科生也能輕松理解 AI 技術。小組討論的時候,我們提出的 AI 輔助法律文書撰寫方案還得到了老師認可,一下子就把大家的學習興趣給激發出來了。”
桂林理工大學則和華為、潤建股份、東軟等企業建立了緊密的合作關系,打造了 “需求對接 — 課程共建 — 實踐共育 — 成果共享” 的全鏈條合作模式,深化實踐創新模塊內涵。
同時,校企聯合搭建 “虛擬仿真實驗 — 企業實訓 — 創新創業” 三級實踐平臺。拿農業物聯網虛擬仿真實驗系統來說,學校和數道集團合作,植入真實產業數據,學生在線就能完成 AI 模型訓練與部署,打破了傳統實驗的時空限制,實現了從虛擬場景到現實應用的全流程培養。
廣西財經學院也有自己的探索,創新構建 “人工智能大模型賦能課程教學” 新模式。學校負責課程建設和教學管理,企業深度參與,提供真實案例,開放實踐資源。
今年春季學期,校企聯合打造的 “廣財小智” 虛擬仿真大模型平臺已經應用到課程教學中,在 AIGC 技術場景下,師生在人工智能教學與認知方面都有了很大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廣西這些新動作,和新書記陳剛的到來也有很大關系。陳剛書記到任后,提出了一系列推動廣西發展人工智能的政策。
比如打造南 A 中心,還有中國 — 東盟人工智能中心等重大項目。
這些政策和項目,為廣西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政策支持和資源保障,也讓廣西在搶占人工智能前沿高地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步伐。而給本科新生增設人工智能必修課,正是這一系列舉措中的重要一環,為廣西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培養源源不斷的人才。
可以預見,隨著這門課程在廣西各高校的全面鋪開,將會有越來越多的學生接觸、了解并掌握人工智能知識,為廣西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未來,廣西在人工智能領域說不定會創造出更多令人矚目的成績,咱們就拭目以待吧!
對于廣西這一舉措,你有什么看法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