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電介質充放電?
“電介質充放電”指的是**電介質材料在施加或移除外部電場時,其內部束縛電荷的位移和重新排列過程**。它描述的是電介質材料本身的極化響應,而不是像導體那樣的自由電荷流動。
華測儀器電介質充放電測試系統
什么是電介質?
1.電介質是絕緣材料(如空氣、陶瓷、塑料、玻璃、云母、油等),其內部幾乎沒有可以自由移動的電荷(自由電子或離子)。電荷被束縛在原子、分子或晶格結構中。
2. 束縛電荷:構成電介質的原子/分子內部存在正電荷(原子核)和負電荷(電子云)。在正常情況下,這些電荷的重合,對外不顯電性。
3. 極化: 當把電介質放入外部電場(E)中時,電場力會作用于這些束縛電荷:
取向極化(極性分子):對于本身具有固有電偶極矩的分子(如水分子),電場力會使這些原本無序排列的偶極子趨向于沿電場方向排列。
位移極化(非極性分子/原子):對于原本沒有固有偶極矩的分子或原子,電場力會使原子核(正電荷)和電子云(負電荷)發生微小的相對位移,從而誘導出電偶極矩。
無論哪種機制,結果都是電介質內部沿電場方向產生了宏觀的凈電偶極矩。在電介質的兩個相對的表面上,會分別出現不能自由移動的束縛電荷(正束縛電荷和負束縛電荷)。
華測儀器電介質充放電測試系統
充電過程:
1. 施加電場:當外部電場(E)開始施加到電介質上(例如,將一塊電介質放入平行板電容器的兩極板之間,并給電容器施加電壓)。
2. 電荷位移/轉向:束縛電荷(電子、原子核、極性分子)在電場力的作用下開始發生位移(電子云相對于原子核偏移)或轉向(極性分子沿電場排列)。
3. 極化建立:隨著束縛電荷的位移或轉向,電介質內部的電偶極矩逐漸建立并增強,其表面逐漸積累起束縛電荷。
4.達到穩態:當束縛電荷產生的內部電場與外部施加的電場達到平衡時,極化過程完成,束縛電荷量達到穩定值。此時電介質處于充滿極化的狀態。
放電過程:
1. 移除電場:當外部施加的電場(E)被移除(例如,將平行板電容器短路或斷開電源)。
2. 恢復力作用:維持極化的電場力消失。原子/分子內部的恢復力(如原子核與電子云之間的庫侖引力、分子熱運動的隨機化作用)開始。
3. 電荷復位/隨機化:被位移的電子云回到原子核附近,被轉向的極性分子重新變得無序。
4. 極化消失:電介質內部的宏觀電偶極矩逐漸減弱至消失,表面上的束縛電荷也隨之消失。電介質恢復到原始的中性狀態。
電介質充放電描述的是一種特殊的能量儲存和釋放機制,發生在絕緣材料內部,通過材料中束縛電荷在電場作用下的微觀位移和復位來實現。它是理解電容器工作原理、絕緣材料性能(特別是介電常數和介電損耗)以及許多電子器件行為的基礎物理過程。
電介質充放電測試系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