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雙碳轉型關鍵期,企業技術協同構建綠色能力。
當“雙碳”不再只是指標。
“距離2030年,已進入最后的倒計時。”
這是不少企業、投資人、政策研究者今年共同的判斷。
在過去,雙碳戰略被許多企業視為政策壓力、合規成本或“可延后關注的未來問題”。但進入2025年,距離2030“碳達峰”目標僅剩不到五年,中國綠色轉型進入實質性壓力測試階段。
鏈主的視野、政策的溫度、技術的底層變量,都將在2030年被集中考驗。
一些企業開始警覺:傳統的被動響應難以為繼,真正推動增長的,不再是“看得見的補貼”,而是背后的產業邏輯重塑與技術賽道博弈。而更微妙的是,一場由鏈主企業主導的新型協同模式,也正在悄然成形。
一個新的判斷也正逐步形成:未來能穿越周期的企業,不是“做得最‘綠’的”,而是“最早把綠色作為結構性能力”的那群人。
這一次,我們從未來汽車、未來能源、未來城市三大場景出發,與資本方、企業方、政策端人士對話,試圖回答三個問題:
國內雙碳轉型的真正挑戰是什么?哪些企業走在了路徑驗證的前列?又該如何構建一套適用于中國語境的綠色工業體系?
01
關于中國式綠色轉型的三個問題
Q1:低碳轉型,是“合規負擔”還是“效率紅利”?
在傳統制造體系中,“綠色低碳”常常意味著附加成本,意味著投入拉長、利潤被壓縮。但如今,從新能源汽車到新型儲能,綠色轉型正在改寫成本結構本身。
“液冷技術已從節能選項變為必需,它的價值,不止在于節能,而是對整個熱管理系統的重構。”來自蘭洋科技的聯合創始人、副總經理王夢騁指出。蘭洋是一家國內液態散熱整體解決方案技術服務提供商,幾乎陪跑了多個產業的發展“基建”。
事實也的確如此。在傳統空氣散熱已難以滿足AI算力、智能硬件等新興場景的背景下,液冷方案成為解決“熱障”的關鍵環節,也成為高能耗行業降本增效的新“杠桿”。尤其是在數據中心和大模型訓練算力中心中,液冷正成為“芯片效率”的基礎設施。
而在產業更上游的材料企業,對于冷暖更有感知。載馳科技作為聚焦在納米硅基負極的材料公司或許更有發言權,其本身就是鋰電池產業里不可或缺的一環,更能親身體會到自終端傳遞而來的信息。載馳科技的創始人、CEO汪煒表示,過去材料企業更多被視為“成本段”的附屬角色,但現在,“我們意識到,必須協同上下游共同定義產品邊界。”這種變化意味著企業要從“原料商”進化為“效率伙伴”。
而從資本視角看去,雙碳正在倒逼企業建立起可持續的核心競爭力。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是,真正留下來的企業,不是“做了減排”的,而是“通過減排建立新護城河”的。“雙碳不是環保指令,而是產業升級的入口。”東證資本執委會副主任劉小康指出,“未來的主導權,屬于那些在供應鏈重構、能源結構優化上提前下注的玩家。”
“綠色,不是多一塊光伏板,而是企業整體效率結構的再優化。真正的‘雙碳能力’,是一種對復雜系統的組織能力。”在劉小康看來,這一輪綠色轉型,已經從“外在施壓”轉為“內生價值”。過去是企業為合規做減排,如今是企業為效率做綠色。甚至于,是否具備“低碳”能力,正成為企業是否具備“鏈主地位”的隱性標準。
Q2:技術躍遷之后,制度與市場是否能夠托住落地?
在很多產業里,最先進的那批技術并沒有被最快落地,而最具市場價值的那部分創新也未必第一時間贏得政策適配。
低碳轉型同樣如此,光有技術遠遠不夠,制度、標準與配套政策的同步,是決定它能否走出實驗室、走進工廠的地基。而與之配套的產業鏈是否成熟、完善,又是判斷其市場化節點的關鍵要素。
相對新興的低空經濟,就是最直接的例子。而已經有相對成熟新能源飛行器、eVTOL飛行產品方案的零重力,提供的是終端企業的視角。以零重力飛機工業為例,該企業正在推動換電設計的無人駕駛eVTOL航空器ZG-ONE鵲飛申請型號合格證(TC)。其首席戰略官陳炎坦言,項目最大的瓶頸并非設計與制造,而是“在適航標準下,國內能滿足資質要求的國產供應鏈企業屈指可數。”一旦堅持國產化,就意味著需要從零開始建設合規體系、打通測試邏輯、填補制度空白。
零重力第二代機型ZG-ONE“鵲飛”
不僅是航空領域。蘭洋科技在面對算力中心液冷部署時也遇到類似問題:標準缺位、指標定義模糊、地方政策落地難度大,導致企業在真正推進大規模產業化過程中更多是摸著石頭過河。
相對而言,政策端的問題已經得到解決,大部分地方都已建立起“雙碳專班”或專項基金機制,“制度創新”已經從“口頭支持”進入具體資源配置階段。
但行業標準在面對新型產業面前,依舊滯后。一位接近政策的人士透露:“很多地方政府已經意識到,制度不只是配角,而是產業體系的一部分。未來三年將是園區體制和地方性法規的壓力測試窗口期。制度建設如果不能與技術迭代同步,綠色創新可能就會在執行環節空轉。”
Q3:低碳經濟是否能同步帶動城市形態的演化?
低碳并不只是產業層面的事,它也正在重新定義城市結構,推動一輪新的“城市操作系統更新”。
尤其是在低空經濟、分布式能源、無人物流等方向的推進中,我們看到“綠色技術”已經不僅在重塑產業,還在重新定義“城市如何組織流動”。
陳炎指出,“eVTOL等電動航空技術,不是汽車的補充,而是新型城市空間結構的一部分。它改變的是交通邏輯,更是城市流動的維度。”
而要推動這種改變,僅靠企業是遠遠不夠的。陸江平表示:“在低碳經濟中,真正的驅動來自于底層技術+場景落地的組合,中國的優勢恰恰在于完整的產業鏈和規模化驗證能力。”他強調,城市是落地的最大“場景實驗室”,而政府與產業鏈需要聯合完成新范式的構建。
目前,深圳、杭州、合肥等地已在試點將eVTOL、城市補能基礎設施、無人物流網等納入城市更新藍圖。綠色,不僅僅在“減排”,而是在建構一種更具彈性、更高協同力的新型城市范式。
02
場景不同,突圍路徑各異
雖然站在同一個“雙碳”起跑線,但產業的走法早已分岔。
汽車在重建成本結構,能源在重構系統效率,低空經濟則在測試和產業空間。綠色轉型并未帶來統一解法,反而揭示了三個截然不同的突圍邏輯。
在新能源汽車場景中,企業們的核心競爭力從“產品參數”轉向“鏈路主導”。以載馳科技為代表的負極材料公司就是典型。
“低碳這件事,早就不只是合規性動作,而是一次對行業底層邏輯的重構。”汪煒特別指出低碳、綠色,正在從被動響應轉為主動選擇。在消費電子安全標準提高、動力電池性能爬坡的背景下,材料廠商只有真正進入“系統解決方案”層面,才能獲得鏈主與終端的實際接納。
相比汽車領域的材料技術演進,風光氫儲細分賽道為代表的能源領域,關鍵在于系統集成的降本和產業標準的成熟度提升。
蘭洋科技將液冷技術視為一次“能源設備級別的剛需升級”。王夢騁認為:“液冷早已不是配套選項,而是整套熱管理系統的核心變量。它既符合雙碳邏輯,也與高性能計算和AI算力需求天然耦合。”
蘭洋科技新型智驅自循環液冷溫控服務器
更關鍵的是,液冷方案已不再是技術展陳,而進入實際部署階段。王夢騁透露,蘭洋已與三大運營商及海外多地客戶開展合作,實現多個液冷案例落地,覆蓋算力中心、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儲能等全場景散熱需求。但“最難的不是技術突破,而是規模化產業驗證”,畢竟“綠色產品如果不能快速被市場標準吸收,就只能停留在展板上。”
這一認知提醒我們:風光氫儲產業中,技術力之外,標準化能力和產品可集成性正成為企業真正能否生存下來的分水嶺。
而低空經濟的采訪中,陳炎的回答還在回響。他坦言,“我們不是技術卡殼,而是合規供應商太少。”
相比于傳統行業靠“換供應商”就能迭代的節奏,低空經濟的挑戰在于,“我們要做的,是把國產化供應鏈整體拉上新臺階。”而這背后是一整套制度支撐、空域管理改革、商業落地路徑的系統復雜性。
三個細分賽道,各自分化的結構性命題背后,展現出一個共同趨勢:綠色轉型早已脫離了“減排”這個單一指標,而是嵌入到了產業效率、產品邏輯、商業可持續性的系統演化中。
03
新一輪“碳索計劃”:為何要從鏈主企業重新理解綠色?
過去三年,36氪聯合東方證券及旗下子公司東證創新、東證資本,共同打造“雙碳星物種·可持續創新大賽”,累計吸引超400家企業參賽,在多個細分領域挖掘出一批真正兼具可持續能力與商業潛力的“產業新物種”。他們中,有人正從材料端突圍,有人走進產業鏈協同核心,有人甚至已經進入政策試點目錄,成為區域雙碳落地的實踐者。
但在“3060”戰略步入中程考核節點的2025年,市場與政策提出了比“創新”更具現實性的命題:誰能落地?誰能持續?誰真的把綠色能力變成結構性優勢?
這一年,資本、政府和產業正越來越緊密地聯動在一起,共同推動綠色能力的“規模驗證”。也因此,從理念到結構,從遴選到實地,從比賽走向走訪,新一輪的“碳索計劃”應運而生。
作為“雙碳星物種”系列的第四個年頭,“碳索計劃”不再停留于賽道競速與技術評選,而是走進鏈條中部、走進產業現場——觀察鏈主企業是否真正完成了綠色轉型的“深層綁定”,理解綠色能力如何通過產品、組織、制度實現系統嵌套,最終形成穿越周期的產業內生力。
本屆“碳索計劃”聚焦未來能源、未來交通與未來城市三大核心場景,圍繞政府引導、企業實踐、資本投入三重視角,通過鏈主企業走訪、創新項目路演、資源對接閉環三大模塊展開。我們相信,一條真正的綠色路徑,從來不是孤立的“技術成果”,而是“系統性協作”的結果。
“這個節點不是再去講理念,而是下場驗證結構。”劉小康的判斷,或許是當下面對3060中期大考的一個答案。“鏈主不只是領頭羊,更是‘氣候企業級別’的問題提出者。找到他們,就找到問題的真源。”
首期走訪將于7月24日落地鄭州航空港區,走進當地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核心企業。從地理上看,鄭州航空港區位于中原城市群的交通樞紐,也是多項新能源汽車產業規劃的重點承接地;從產業上看,比亞迪、宇通客車、日產鄭州工廠等多家整車企業在此集聚,并形成了動力電池、電控、電機等零部件配套體系。隨著新一輪“豫車出海”戰略與中部雙碳園區政策協同推進,鄭州航空港區已成為中部新能源制造生態中不可忽視的一極。
我們希望在這里看到的是,不止于技術亮點的單點展示,更是整個產業鏈如何圍繞“綠色結構”完成了協同共建:從材料商到總裝廠,從地方政府到產業園區,從市場端的需求外溢,到供應鏈效率的結構迭代。
而陸江平也強調,“今天不是比拼某個爆款賽道,而是比拼一家公司在真實生產結構中是否能嵌入綠色因子,并對產業鏈上下游形成輻射力。”
每一次工業躍遷,都不缺風口,也不缺概念,真正稀缺的是:穿越周期的結構性能力。未來三年,將是中國綠色低碳產業能否從理念躍遷為系統解法的臨界窗口。
“碳索計劃”的價值,正在于走到第一線,尋找那些真正將“綠色”轉化為系統協同力的實踐者。他們未必最顯眼,但很可能是未來真正值得下注的那部分人。
是偽命題,還是新范式?
決定權,已經不再屬于“熱度”,而屬于結構與路徑。
第四屆雙碳星物種·碳索計劃正在面向汽車產業鏈招募路演企業,歡迎報名參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