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來臨,很多游泳館中孩子成了主力軍。記者走訪多家游泳館發現,救生員兼任教練員的情況非常普遍,幾乎很難見到專門坐在救生椅上觀察的救生員。而在救生員的招聘方面,一些用人單位明顯也并不上心,無證就能上崗。還有些單位要求“有證”,但居然用網上做的假證就能蒙混過關。(7月16日《北京晚報》)
夏日炎炎,游泳館成為孩子們的“避暑勝地”,但多地曝出的救生員缺位、資質造假等問題,讓泳池安全防線形同虛設。救生觀察臺空無一人、教練員“兼職”救生員、假證蒙混上崗……這些亂象背后,是對生命的漠視,更是安全責任的集體“溺水”。
救生崗“名存實亡”,安全網漏洞百出。根據國家標準,游泳館需按面積配備專職救生員,且必須持證上崗。然而現實中,救生員往往被“挪用”為教練,忙于教學而無暇監護全場;部分場館甚至為節省成本,直接讓無證人員上崗。當救生員的目光只聚焦于付費學員時,其他游泳者尤其是兒童的安全,便成了“無人盯防的盲區”。更諷刺的是,一些場館的救生椅成了擺設,燈光昏暗、視線遮擋等隱患疊加,進一步放大了風險。
資質造假泛濫,監管防線“失守”。救生員資格證本應是生命守護者的“硬門檻”,但一些用人單位卻對資質審核敷衍了事。電商平臺上,假證販子公然叫賣“官網可查”的偽造證書,甚至仿制舊版證件外觀,而部分場館竟對假證“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這種松散的管理態度,暴露出行業監管的嚴重缺位。
安全不能“兼職”,責任必須“到崗”。游泳館作為經營主體,必須將安全置于利潤之上。一方面,需嚴格區分救生員與教練崗位,確保救生員專職值守;另一方面,應通過人臉識別、聯網核驗等技術手段杜絕假證漏洞。監管部門更需主動出擊,對違規場館“零容忍”,建立黑名單制度與常態化抽查機制。此外,家長也應提高警惕,選擇合規場館并全程陪同孩子,避免將安全責任完全寄托于他人。
生命只有一次,泳池的碧波之下容不得半點僥幸。救生員的每一次“脫崗”,都是對安全防線的瓦解;每一張“假證”,都可能成為悲劇的導火索。唯有場館、監管、公眾三方合力,才能筑牢這道“生命護欄”,讓孩子們的笑聲與安全始終相伴。
作者 苑廣闊
責任編輯 呂世成 陳潔
責任校對 何丹
主編 武熙智
終審 編委 李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