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通訊員 蔡心怡 報道)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豐富學生美育課程,2025年7月10日,武昌理工學院人工智能學院“智能之光”志愿服務隊,與黃梅縣大河鎮太山村村民委員會共同合作,于黃梅縣大河鎮太山村暑期“愛心托管班”成功開展了“非遺戲劇與黃梅戲鑒賞”特色課程。作為黃梅戲的發源地,黃梅縣的學生們對這門藝術有著天然的親近感,使得這門課程的開展意義非凡。
課程伊始,蔡心怡老師首先用多媒體課件向同學們展示了中國戲曲的發展歷程。通過精心準備的視頻資料,同學們欣賞到了五大劇種的經典選段:京劇《貴妃醉酒》的華美唱腔、豫劇《側美案》的鏗鏘有力、越劇《梁祝》的婉轉動人、評劇《花為媒》的活潑俏皮,以及黃梅戲《天仙配》的清新質樸。每個劇種播放前,老師都會簡要介紹其起源、特點和代表人物,幫助同學們更好地理解不同劇種的藝術特色。
“沒想到中國戲曲這么豐富多彩!”一位同學在課后感慨道,“以前只知道京劇是國粹,今天才知道還有這么多好聽的劇種。”為了加深同學們的理解,蔡老師還特別設置了“聽曲辨劇種”的互動環節。當熟悉的《女駙馬》旋律響起時,不少同學立即舉手搶答:“這是黃梅戲!”現場氣氛熱烈歡快。
隨后,黃梅戲的體驗環節,使課程氣氛達到高潮。在蔡老師的指導下,孩子們分組學習了黃梅戲經典唱段“樹上的鳥兒成雙對”的簡單身段表演。雖然動作還不夠標準,但孩子們認真投入的模樣贏得了陣陣掌聲。孩子們在體驗中感受戲曲藝術的獨特魅力。“這樣的藝術課太有意思了!”參與表演的王同學興奮地說,“以前覺得戲曲離我們很遠,現在發現它也可以很時尚、很有趣!”許多同學表示,通過這堂課,他們不僅了解了中國傳統戲曲文化,更對其中蘊含的中華美學精神有了新的認識。
此次課程還激發了學生們傳承家鄉文化的責任感。黃梅戲課程是地方文化傳承的重要舉措。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黃梅戲這門古老藝術必將在年輕一代的傳承中煥發新的生機。“智能之光”志愿服務隊也將繼續協同大河鎮太山村開展非遺文化傳承主題特色課。而黃梅縣的學子們,也將在傳統文化的滋養下,成長為既有文化自信又具創新精神的新時代青年!(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