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點的實驗室,熒光燈在謝海玉疲憊的臉上投下冷白的光。他盯著電腦屏幕上雜亂的實驗曲線,指尖無意識地敲擊著桌面 —— 這是他連續第三十七天在實驗室過夜,而眼前的數據分析結果,距離預期仍有巨大差距。
謝海玉清楚記得,為了獲取一份關鍵的國外實驗數據,他用蹩腳的英語給三十多位海外學者發郵件,兩個月后才收到一封簡短的回復,附帶的卻是十年前的舊數據。“別人覺得難,才更有探索的價值。” 他把這句話寫在實驗記錄本的扉頁,從此開啟了 “自給自足” 的科研模式。沒有先進設備,他就用基礎儀器反復驗證,通過數學模型彌補硬件缺陷;缺乏參考資料,他就從跨學科文獻中尋找靈感,將物理學的建模方法引入 [具體學科領域] 研究。
質疑聲從未停歇。在一次國內學術會議上,當謝海玉提出 “可能存在顛覆性突破” 的觀點時,臺下一位資深教授當場打斷他:“年輕人,不要好高騖遠,這個方向的理論框架早就定型了。” 面對這樣的否定,謝海玉沒有辯解,只是默默記下對方的質疑點。回到實驗室后,他針對性地設計了三組對照實驗,用整整一年時間收集了上萬組數據,最終以無可辯駁的結果證明了自己的猜想。當他把補充數據提交給那位教授時,對方在回信中寫道:“你的堅持讓我看到了學術應有的樣子。”
2019 年,謝海玉的團隊遭遇了最嚴峻的挑戰。他們歷時三年搭建的實驗平臺突然出現系統性故障,導致即將完成的階段性成果面臨報廢風險。團隊里的年輕成員紛紛動搖,有人提出轉投熱門研究方向,有人甚至遞交了調離申請。謝海玉沒有斥責任何人,只是把自己關在實驗室,逐行檢查代碼、逐個測試零件。三天后,他頂著布滿血絲的眼睛告訴大家:“問題找到了,是傳感器的溫漂誤差累積導致的,我們可以補救。” 接下來的一個月,他帶領團隊重新校準設備,通宵達旦地補做實驗,最終不僅挽回了數據,還在過程中發現了一種降低誤差的新方法。
如今,謝海玉的研究已讓學科領域從 “冷門” 變為 “顯學”。但他依然保持著每天泡在實驗室的習慣,辦公室的書架上,那本寫著 “別人覺得難,才更有探索的價值” 的實驗記錄本,早已被翻得卷了邊。他常對學生說:“科研就像在黑暗中挖隧道,你不知道什么時候能看到光,但每多挖一厘米,就離光明近了一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