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生命的意義,除了工作和愛,我們還可以憑借克服困難的勇氣,這也是三種方法中最重要的一種。即使是處于絕境的無助的受害者,面對無法改變的厄運,仍然能夠自我超越。我們隨時都有能力改變自己。當我們真的嘗試并且做到了,我們將從這種自我實現的過程中獲得意義感。勇敢是第一美德,也正是我們面對逆境時最需要的品質。
當我們下決心去克服眼前的困難了,這種決心本身也能夠給我們巨大的力量。當弗蘭克爾決定要在奧斯威辛活下去,他從絕境中發現的不只是希望,甚至還能找到樂子。他發現,集中營里居然還有類似藝術的東西存在,甚至還有幽默感。弗蘭克爾曾經幫一位獄友培養幽默感,向他建議,我們兩個每天都要保證給對方編一個好笑的故事,至少一個,內容是關于我們離開這里之后的某一天發生的某件事。有一天,弗蘭克爾還給自己劃拉了一張快樂的清單。弗蘭克爾說:幽默是靈魂保存自我的另一件武器。幽默比人性中的其他任何成分更能夠使人漠視痛苦,從困境中超脫出來,哪怕只是幾秒鐘。這是真正的積極的快樂,哪怕它極其微小,也非常罕見,但在集中營的生活里,它為囚徒們提供了一種消極的幸福,也就是叔本華所謂“免于痛苦的自由”。
我們不需要粉飾困難,更不要歌頌苦難。我們也不需要再去強調苦難的意義。我真心祝愿大家都少遇到些磨難,但也期待大家在遇到磨難時也都有能力,有勇氣去應對。弗蘭克爾提出,人類總是有能力將人生的苦難轉化為成就;從罪過中提煉改過自新的機會;從短暫的生命中獲取負責任的行動。重要的是我們如何充分利用任何給定的處境,在面對災難時保持樂觀。他認為,我們必須假定在任何情況下生活都是有意義的,即便在極為悲慘的境地也是如此。而這反過來又假定人的創造力會將生活中的消極因素轉化為積極的建設性的因素。在極端困難的時刻,著眼于未來,而不是沉溺于過去,這就是我們的救贖之道。弗蘭克爾不是告訴我們該做什么,而是告訴我們為什么必須這么做。
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也認為,真正決定我們行為的,不是經歷本身,而是我們賦予經歷的意義。哪怕我們面對的處境十分艱難,但假如我們都被困境擊垮了,都不努力做得最好,那它只會越變越糟。反過來說,“只要我們擁有自主選擇如何應對處境的自由,我們就不會一無所有。”弗蘭克爾說,最受尊敬的人既不是藝術家也不是科學家、政治家或體育明星,而是那些昂首征服厄運的人。熬過了苦難的人,仿佛經歷了一次死亡模擬練習。弗蘭克爾用自己的經歷給出了一句忠告:請盡情享受你現在的生活,就像是在活第二次,不要像你的第一次生命那樣,錯誤地行事與生活。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心理學教授達克·凱爾特納在《敬畏》一書中發表了他花了二十年時間的研究成果。“我們如何過這一生?”他的答案是:在生活中找到更多敬畏時刻。
什么是敬畏?有時候我們對有破壞力的東西感受到恐懼式的敬畏,但更多時候,我們會在美好的東西里感受到驚嘆式的敬畏。敬畏是當我們感受到一種比我們的自我更加廣闊的存在時,所感受到的直抵靈魂的驚嘆與感動。尤其是在看到一個戰勝了苦難的人時,我們的自我認知被沖擊,我們也就不得不調整已有的心智結構,去理解這種新的體驗,理解生命的奧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