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越渴望成功,你就越得不到成功。叔本華的這句話揭示“渴望” 與 “成功” 關系的核心矛盾 ——欲望本身是動力的源頭,但若失控為執念,反而會反噬行動。提醒人們要正確處理“渴望成功”這個問題。
一方面,著力即差,過度執著時常又會成為枷鎖,阻礙人們走向成功。叔本華認為,欲望的本質是 “對匱乏的感知”—— 當一個人極度渴望成功時,這種渴望本身就意味著他處于 “未成功” 的狀態,而這種狀態將會被注意力不斷放大。
人們往往會因此而陷入對 “未擁有” 的焦慮中:會反復審視自己與目標的差距,每一次審視都是對 “失敗可能性” 的強化,最終被這種焦慮吞噬,不僅失去了前行的動能,也失去了行動的專注力和創造力。
同時,叔本華強調,過度強烈的欲望會綁架理性,當人們對成功的渴望達到極致時,理性會淪為欲望的 “工具”,而非引導行動的 “羅盤”。
例如:為了快速成功,有些人或將會忽視客觀規律(比如跳過必要的積累)、或選擇急功近利的手段(比如投機、欺騙),甚至對風險視而不見。此時,“渴望” 已經變成了一種非理性的執念,讓人們離真正的成功越來越遠。
當人們把精力和注意力聚焦到 “到達終點” 的執念中時,反而會因為對 “終點” 的過度關注,忽視了達成目標所需的 “過程合理性”(例如能力積累、時機把握)。
對此,叔本華強調,成功的本質是 “順應事物本性的行動”。而過度渴望成功的人,往往會把 “結果” 與 “行動” 割裂,他們不是在 “做正確的事”,而是在 “為結果而做事” ;事物的發展也有其自身規律”,,如果強行用 “主觀渴望” 去對抗規律,越用力,反作用力越大,最終只會消耗自己。
心理學也印證了:過度的 “成就動機” 會引發 “自我阻礙”,例如,因害怕失敗而拖延、回避挑戰,最終真的 “得不到成功”。
但與此同時,心不喚物,物不至。人類所有的成長和進步,從本質上來講,也離不開欲望的驅動。成功的道路上充滿挫折和艱辛,需要長期的辛勤付出,只有足夠的熱情和渴望,才能有純粹的韌性和毅力去堅持下去。
欲望缺失導致動力衰竭,欲望過載則引發系統崩潰。成功的核心關鍵在于如何將內心對成功的渴望轉化為可持續的指向性動能。
人們要通過聚焦過程、拆解目標、接納不確定性,讓動力持續而不反噬:
1. 用 “過程思維” 替代 “結果思維”:將 “想成功” 轉化為 “把事做好”
叔本華等東西方哲學家和心理學家共同指出:人對 “過程” 的掌控力,遠大于對 “結果” 的掌控力。過度關注結果,本質是試圖控制不可控的因素(如機遇、外部環境),而結果的不確定性和延遲滿足機制必然會導致焦慮;而專注過程,則是在強化可控因素(如自身能力和行動),反而能積累真實的力量。
正如斯多葛學派所強調的:聚焦和全力做好“自己能控制的事(行動),坦然接受面對“無法控制的事(結果)。
例如,農民耕種能控制的是 “松土、澆水、施肥”,不能控制的是 “天氣”,若因擔心壞天氣而放棄耕種,將一無所獲。
2. 用 “目標分解” 降低執念的強度:把 “宏大目標” 拆成 “具體行動”
過度渴望往往源于對 “宏大目標” 的想象,這將會因目標與現實之間的距離過于遙遠而放大焦慮。如果將目標拆解為 “可量化、可執行的小步驟”,則能讓渴望落地為具體行動,則將減少對 “最終目標” 的空想。
心理學中的 “蔡格尼克效應” 表明:“未完成的小任務” 會讓人保持適度的注意力,而 “未完成的宏大目標” 會讓人陷入焦慮。拆解目標后,每完成一個小步驟,既能獲得即時反饋(維持動力),又能避免因 “距離最終目標太遠” 而產生的執念。
例如,日本馬拉松選手山田本一將賽程分解為百米小目標,化解對終點的恐懼。
作家村上春樹在創作時,不執著于 “這本書能否暢銷”,而是給自己設定 “每天寫 4000 字,無論狀態好壞” 的目標。這種對 “過程節奏” 的專注,讓他既能保持高產,又能避免被 “外界的評價”(結果)所綁架。
3. 用 “興趣與意義感” 替代 “功利性渴望”:讓動力從 “外驅” 轉向 “內驅”
意志的自由就是高興地做自己必須做的事情。
榮格強調,真正的自律需要依賴“內驅力”(即任務本身能激發行動),若行為未與深層需求(如興趣、價值觀)綁定,僅靠外部獎懲(如達到目標后的獎勵、打卡監督),會因消耗意志力而難以持續。
當人們渴望的是 “外部認可”(如金錢、地位、他人贊美),就容易因 “得不到” 而焦慮;但當人們的渴望源于 “內在意義”(如對事物本身的熱愛、創造價值的滿足),則能在結果波動時保持穩定。
德西效應實驗證明:當人因 “內在興趣或動機” 做事時,效率和創造力更高;若過度強調 “外部獎勵”(如 “成功后的名利”),反而會削弱內在動力,讓人變得患得患失。
4. 超越二元對立:以無功利之心,重構工作過程
無功利之心,即不執著于結果、不以外在利益為唯一目標的心態。強調在行動中保持超然與專注,通過消解對目標的執著,回歸純粹的行動本身。
當人們不再被功利心和過多的刻意想法所干擾,不僅天然符合心流體驗的條件,而且將心流從“偶發狀態”轉化為“穩定特質”。從而在能夠激發靈感和工作激情,幫助人們更好地完成任務、取得更好的結果的同時,產生一種愉悅且高效的狀態。
日常即道場,煩惱即菩提。此時,日常看似乏味甚至苦悶的工作過程將重構為激發靈感、提升能力和精神修煉的道場。在這種情況下,人們才能更好地擺脫即時滿足的陷阱、保持激情、更好地實現自我價值。
動能轉化公式:渴望 × 專注力 - 執念阻抗 = 創造性輸出。阻抗包括外部評價、結果焦慮、完美主義等。
當人們把“渴望”轉化為對創造過程的熱愛時,專注力提升,阻抗減少,創造力增強。成功便不再是追逐的目標,而是行動的自然副產品。渴望也不再是枷鎖,而是成為動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