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詠生前在節目里說過:“人生最大的遺憾,就是人死了,錢沒花了?!崩陷吶丝倫壅f“省著省著,窟窿等著”,年輕時候聽著像玩笑,可到了六十歲往后,才咂摸出這話里的實在。
誰也說不準明天和意外哪個先來,手里攥著錢舍不得花,天天吃剩飯、穿舊衣,真等哪天走了,錢留給誰都是次要的,自己這輩子沒享過幾天福,那才叫虧得慌。
古人講“人生七十古來稀”,現在日子好了,活到八九十歲不新鮮,可就算再長壽,日子也是過一天少一天,該花的錢不花,就像揣著糖塊舍不得吃,最后化了只剩一手黏糊,啥滋味也沒嘗到。
一、老話“錢是王八蛋,花了再去賺”,可老人總把錢當命根子,忘了自己才是根本
《紅樓夢》里有句“金滿箱,銀滿箱,轉眼乞丐人皆謗”,說的就是錢財乃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小區里的趙大爺就是個典型,退休金不算少,可頓頓吃咸菜就饅頭,夏天舍不得開空調,大伏天熱得渾身冒汗,說“忍忍就過去了,電費貴”;女兒給買的新衣服,他壓在箱底舍不得穿,整天穿著洗得發白的舊褂子。結果去年冬天突發心梗住院,搶救的時候還念叨著“別用太貴的藥,省錢”,氣得女兒直哭:“爸,您省這錢干啥?您好好活著比啥都強!”
古人說“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可到老了還被錢捆著,那就太不值當了。年輕時拼命掙錢,是為了養家糊口,為了兒女前程,可六十歲以后,責任卸了大半,該為自己活幾天了。就像鄰居周阿姨,以前總舍不得花錢,自從查出糖尿病后反而想通了,每月拿出一部分退休金,要么跟老姐妹去周邊旅游,要么報個書法班,她說:“錢花了才叫錢,揣著不花就是紙?!爆F在她氣色越來越好,見人就說:“以前總怕錢不夠,現在才明白,活得舒坦比啥都重要。”
二、常言“兒孫自有兒孫?!?,把錢全留給兒女,未必是幫他們
民間俗語“留錢不如留德,留財不如留才”,這話一點不假。我爺爺有個老戰友,一輩子省吃儉用,攢下的錢全想留給兒子,自己看病都舍不得用好藥,結果兒子結婚后大手大腳,沒幾年就把家底敗光了,還埋怨老爺子沒留更多錢。老爺子臨終前嘆著氣說:“我以為留錢是幫他,沒想到害了他?!?br/>《顏氏家訓》里講“積財千萬,不如薄技在身”,對兒女來說,父母活得開心、身體硬朗,比留多少錢都強。要是老人自己摳摳搜搜,把錢全攥在手里,兒女看著也不落忍,說不定還會因為“遺產”鬧矛盾。就像巷子里的老張家,老張兩口子攢了幾十萬,總說“等走了給倆兒子分”,結果倆兒子天天惦記著這筆錢,今天問“存款到期沒”,明天說“不如先拿出來給我投資”,老兩口沒享過一天清凈。后來老張想開了,帶著老伴去海南過冬,錢花在自己身上,兒子們反而更關心他們的身體,打電話總說“爸,別省著,想吃啥就買”。
三、古訓“及時行樂”,不是揮霍無度,是該花的別含糊
《菜根譚》里說“天地有萬古,此身不再得;人生只百年,此日最易過”,勸人要珍惜當下。六十歲以后的“該花就花”,不是說要鋪張浪費,而是把錢花在能提升生活質量的地方:想吃頓好的,別總說“太貴了”;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別總等“以后再說”;想買件舒服的衣服,別總穿兒女淘汰的舊物。
樓上的陳奶奶就做得特別好,她退休金不高,但每月都規劃著花:一半留作日常開銷,四分之一存起來應急,剩下的要么買些愛吃的水果點心,要么給老姐妹買份小禮物。她說:“我不買奢侈品,也不瞎揮霍,就花在讓自己高興的地方?!鄙洗紊鐓^組織去杭州旅游,她第一個報名,回來后給我們看照片,笑得眼睛都瞇成了縫。
古人講“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老了以后,身體是“花”,日子是“枝”,該享受的時候別猶豫。錢這東西,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六十歲以后,哪天閉眼真說不準,別總把“舍不得”掛在嘴邊。該吃就吃,該玩就玩,把日子過得有滋有味,才不算辜負這一輩子的辛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