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伊沖突過后,按照常規邏輯判斷,損失慘重的伊朗應該休養生息,同時彌補自己的國防漏洞。但意外的是,戰后的伊朗竟然鬧起了內訌,派系之間斗爭加劇,保守派更是將目標對準了總統佩澤希齊揚。
?——【·戰后裂痕·】——?
事情得從今年6月的以伊沖突說起。那場沖突雖然停火了,但給伊朗帶來的沖擊可不小。國內經濟本來就被美國制裁,沖突后更是雪上加霜。油價下跌、貨幣貶值,老百姓的日子越來越難過。在這種情況下,伊朗國內對未來路線的分歧越來越大。
總統佩澤希齊揚屬于改革派,他覺得現在得務實一點,和美國談談,把制裁解除了,經濟才能緩過來。他在社交媒體上公開表示“外交窗口是敞開的”,還接受了美國媒體采訪,試圖淡化“讓美國去死”的口號。
這些舉動在伊朗保守派眼里就是向美國低頭,背叛了伊朗的抵抗精神。
保守派議員佐赫雷瓦德在采訪中直接放話,說佩澤希齊揚要結束伊斯蘭政權,加入“亞伯拉罕協議”,和美國、以色列建交。雖然他拿不出實錘證據,但這種指控還是在伊朗政壇掀起了軒然大波。
其實,保守派和改革派的矛盾由來已久。保守派主張對抗到底,認為和美國談判就是軟弱。他們掌握著議會多數,還有革命衛隊撐腰。
而總統雖然民選,但在伊朗的政治體制里,最高權力還是在哈梅內伊手里。這種權力結構讓兩派的斗爭一直暗流涌動,戰后的經濟壓力更是讓矛盾徹底爆發了。
?——【·保守派的“逼宮”與哈梅內伊的平衡術·】——?
保守派這次指控總統政變,背后其實是一場精心策劃的權力博弈。他們的目的很明確,就是要打壓改革派,鞏固自己的地位。
首先,保守派利用議會優勢,聯名寫信抨擊總統,威脅要彈劾他。20多名議員直接放話,如果總統不改變做法,議會就替他改變。這已經不是保守派第一次這么干了,之前他們就多次彈劾內閣部長,試圖削弱改革派的影響力。
保守派還搬出了哈梅內伊這張王牌。他們強調總統的行為威脅到了最高領袖的權威,試圖把哈梅內伊拉到自己這邊。
哈梅內伊作為最高領袖,雖然名義上超然于黨派之爭,但實際上也得平衡各方勢力。他這次緊急呼吁團結,既是對保守派的安撫,也是對總統的警告。
不過,哈梅內伊的處境也挺微妙的。一方面,他不能公開支持保守派,否則會被指責干預政治;另一方面,他也不能讓總統的改革路線走得太遠,以免動搖伊斯蘭政權的根基。所以他的表態很謹慎,既強調團結的重要性,又沒有直接指責總統。
在這場博弈中,還有一個關鍵角色不容忽視——伊朗國防軍。沖突后,國防軍的地位顯著上升,總司令穆薩維被提拔為武裝部隊總參謀長。他主張專業化建軍,和總統的經濟重建路線一致。這讓國防軍和總統形成了某種默契,可能會影響未來的權力平衡。
?——【·內憂外患下的伊朗何去何從·】——?
如果保守派真的推動彈劾總統,伊朗政壇可能會陷入長期動蕩。經濟本來就脆弱,再加上政治不穩定,老百姓的日子會更難過。而且,伊朗在中東的影響力也可能下降,給美國和以色列可乘之機。
哈梅內伊的權威也面臨考驗。他雖然是最高領袖,但如果內部裂痕太大,他的話可能就沒人聽了。6月沖突后,他曾強調團結,但這次事件顯示內部矛盾依然存在。他需要在保守派和改革派之間找到新的平衡點,否則伊朗可能會走向分裂。
國際社會的反應也很關鍵。美國長期對伊朗實施制裁,這次事件可能會讓美國加大壓力。
而中國作為伊朗的重要貿易伙伴,一直希望伊朗保持穩定。如果伊朗亂起來,中伊之間的能源合作和投資項目可能會受到影響。
未來,伊朗可能會出現三種走向。第一種是保守派占上風,繼續對抗政策,但這會讓經濟進一步惡化;第二種是改革派和國防軍聯手,推動務實路線,但需要哈梅內伊的支持;第三種是哈梅內伊強力干預,重新洗牌權力結構。
目前來看,哈梅內伊更傾向于第三種。他已經調整了軍事領導層,削弱了革命衛隊的勢力,同時任命國防軍將領掌權。這可能是在為未來的權力過渡做準備。但無論哪種走向,伊朗都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這場風波表面上是保守派和總統的斗爭,實際上是伊朗在經濟困局下的路線之爭。哈梅內伊的團結呼吁能否奏效,總統能否證明自己的清白,保守派的彈劾能否成功,都將影響伊朗的未來。
在這個關鍵時刻,伊朗需要的是團結,而不是內耗。只有放下分歧,共同應對經濟和外部壓力,才能走出困境。否則,這個中東大國可能會陷入更深的危機。
信息來源:羊城晚報——哈梅內伊祝賀伊朗勝利:成功擊敗以色列,狠打了美國一記耳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