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京報網報道,2025年7月9日,聯合國負責巴勒斯坦人權事務的官員弗蘭切絲卡·阿爾巴內塞收到美國通知,其在美銀行賬戶被凍結且禁止入境。這是美國首次對聯合國人權官員下此“狠手”,而一切皆因她觸碰到了美以不愿示人的“秘密”。
內塔尼亞胡(資料圖)
美國軍火公司是這條產業鏈的“頭雁”。2025年上半年,以色列從美國購買了34億美元的彈藥,這些炸彈導彈每賣出一顆,軍火商就能賺到成本三倍的利潤。加沙上空的硝煙,在他們眼中不過是鈔票飛舞的“前奏”,無數巴勒斯坦人的生命,成了其賬本上的“盈利數字”。
谷歌、亞馬遜、微軟等互聯網公司也沒閑著。它們的智能識別技術,能在15秒內從上百萬張照片里精準認出一個人,為以色列的“斬首戰術”提供了強大助力。所謂的“科技向善”,在加沙的戰火中徹底變味,成了精準殺戮的“幫兇”,讓戰爭的殘酷程度更上一層樓。
訂酒店機票的網站竟公開售賣非法猶太人定居點的住宿,每筆訂單抽取20%的傭金。2024年,靠這一業務,美國和以色列賺了3億多美元。他們將別人的苦難之地包裝成“旅游景點”,在國際法的禁區里大肆斂財,毫無底線可言。投資銀行則把目光投向了占領區。2025年第一季度,47億美元的資金涌入,用于在占領區蓋房子修路,每年能獲得18%的回報。加沙的土地被炸彈“清理”后,成了資本的“樂園”,而背后是巴勒斯坦人失去家園的痛苦。
美國前國防部官員退休后去軍火公司當高管,以色列退休將軍去科技公司當顧問,這樣的“旋轉門”現象屢見不鮮。政商之間的利益交換,讓這條血色產業鏈有了“保護罩”,即便沾滿鮮血,也能“順暢”運轉。
阿爾巴內塞的報告還揭露了美西方“人道主義援助”的真相。2025年5月27日到6月27日這一個月里,509名巴勒斯坦普通百姓在領救援物資的地方附近被殺,100多人在救援車隊旁邊遇襲死亡。而同一時間,美國飛機往加沙空投的救援物資只夠用幾個小時,可美國造的炸彈卻源源不斷運給以色列。所謂的“人道主義”,不過是掩蓋血腥利益的“遮羞布”,徹底暴露了西方的虛偽。
加沙民眾(資料圖)
面對美國的制裁,阿爾巴內塞毫不畏懼,稱美國的做法像“黑社會恐嚇”,但她更關心加沙百姓的苦難,“我這點麻煩,比起加沙老百姓在轟炸和封鎖中受的苦,根本不算什么”,并表示“正義不需要簽證,我會繼續為巴勒斯坦人說話”,展現出強大的勇氣和堅定的信念。
聯合國秘書長發言人嚴肅表態,制裁聯合國官員是“不能接受的危險先例”。多個國家組成法律團隊,依據《聯合國特權公約》準備狀告美國。這表明美國的霸道行徑遭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反對,再也不能為所欲為。
美國對阿爾巴內塞的制裁,讓很多國家對美元體系產生擔憂,擔心自己成為下一個被制裁對象,紛紛加快“去美元化”進程。甚至有人提議把聯合國總部搬出紐約,免得受美國單方面施壓。這一事件促使國際社會對現有國際秩序進行反思,“誰拳頭硬誰有理”的時代正在逐漸遠去。
到2024年底,超過42700名巴勒斯坦人在沖突中死亡,近10萬人受傷,17000名兒童成了孤兒。2025年2月所謂“停火”期間,加沙學校復課,孩子們踩著碎磚爛瓦走進教室,教室里沒有玻璃窗,黑板裂著大縫,渴了只能舔課本解渴,老師教的數學題竟是“如果每秒鐘有1.7個孩子死傷,10分鐘會死傷多少”,這些場景和數據,訴說著加沙的悲慘,也讓美以的血色產業鏈更加令人不齒。
加沙民眾(資料圖)
美國以為通過制裁就能堵住悠悠眾口,卻沒想到適得其反,阿爾巴內塞的遭遇讓她的報告獲得百倍關注,真相被更多人知曉。隨著越來越多國家不再沉默,開始為正義發聲,美以的罪惡行徑終將付出代價。加沙的災難不僅僅是戰爭,更是國際資本的血色狂歡,但正義不會缺席,和平或許遲到,但終將到來,那個被利益扭曲的國際秩序,終將迎來改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