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在美國最高法院的一紙裁定下,特朗普政府得以繼續推進裁員計劃,“解散美國教育部”的宏圖再無法律障礙。幾小時內,教育部員工收到郵件通知:8月1日是他們的“最后工作日”。
至此,一個聯邦部門正以“拆解式”方式走向終點。
這場變革背后,是特朗普第二任期中一項極具爭議的政治實驗——將聯邦政府對教育的干預降至最低,權力“還給州政府和人民”。
然而,理想主義的政治口號背后,教育貸款何去何從?弱勢學生如何保障?教育公平是否遭遇結構性威脅?
本期【留學生日報】為你梳理這場“解散風暴”的前因后果,以及,它即將帶來的深遠影響。
1979年成立至今,美國教育部的職責覆蓋從K-12基礎教育撥款、學生聯邦貸款發放,到反歧視法律執行等諸多核心任務。然而,自特朗普上臺以來,“關閉教育部”一直是其核心政治議題之一。
2025年3月,特朗普簽署行政命令,要求“在法律允許范圍內最大限度地關閉教育部”。
5月,教育部長琳達·麥克馬洪(Linda McMahon)啟動大規模裁員,試圖將約1400名員工遣散,并將多項職責轉移至其他聯邦機構。
雖然下級法院一度叫停裁員計劃,但7月15日,最高法院解除了禁令,特朗普的“教育部終章”得以推進。
美國教育部長琳達·麥克馬洪
截至目前,已有1300名員工被解雇,超過500人接受提前退休安排。麥克馬洪稱,后續還將有更多崗位被撤銷,“教育部的最終使命就是將權力還給各州”。
雖然正式解散教育部仍需國會立法批準(目前缺乏足夠支持),但特朗普政府正以“碎片化外包”的方式,將教育部的職能打包轉交他部:
1. 學生貸款系統移交財政部或小企業署
目前教育部管理著總額達1.6萬億美元、涉及約4300萬借款人的聯邦學生貸款系統。特朗普團隊計劃將其轉至財政部(Treasury)或小企業署(SBA)。前者已有9名教育部職員被派駐,但系統整合尚未完成;后者則因本身面臨裁員潮、職責并不匹配而被專家批評為“不合理選擇”。
2. 技職教育與成人教育移交勞工部
根據已達成的協議,教育部將向勞工部劃撥26億美元,以換取后者接手成人教育、家庭掃盲、職業技術培訓等項目。官方解釋為“打造統一的聯邦教育與勞動力系統”,但許多學區表示,目前對接溝通混亂,撥款安排未明。
3. 特殊教育事務交由衛生與公眾服務部(HHS)
特朗普在三月提出,特殊教育(IDEA)項目應從教育部劃出,移交衛生部管理。但倡導組織《The Arc》強烈反對,認為這將把“學生”變成“病人”,嚴重背離融合教育理念。
4. 民權辦公室轉至司法部
教育部民權辦公室每年處理上萬起校園性別、種族、宗教與殘障歧視投訴。特朗普政府試圖將其職責轉由司法部負責。但伴隨人員削減,截至今年7月,已有7個地區民權辦關閉,數千起申訴被快速駁回,引發廣泛擔憂。
“削減教育部,就是削減我們可用的資源。”——這是俄勒岡州波特蘭公立學校總監金伯利·阿姆斯特朗的直白感嘆。
特朗普政府凍結了70億美元教育撥款,直接影響到教師培訓、課后輔導等項目。在地方學區本就面臨預算赤字與學生流失的當下,這無疑雪上加霜。
更廣泛的擔憂是,關鍵教育資源正被“分拆”“轉包”,但無統一監管。尤其對于以下幾類群體而言,影響深遠:
低收入學生:教育部主導的《小學與中學教育法案》第I部分(Title I)每年為低收入學生撥款180億美元。按照保守派智庫《Project 2025》設想,這筆資金將在十年內逐步取消,可能導致多達18萬個教師和助教崗位消失。
殘障學生:2024年,全國有750萬名學生受益于特殊教育項目。若教育部被徹底架空,殘障學生將面臨從“課堂回歸醫療系統”的倒退式安排。
民權保護:2024年,教育部民權辦公室收到2.3萬起申訴。在大量職員被解雇、辦事機構關閉的情況下,學生性騷擾、歧視案件恐將失去申訴通道。
普通借貸學生:學生貸款系統已出現中斷:FAFSA平臺宕機、溝通失效、助學金分發延誤——在一紙行政命令下,影響的,是千千萬萬還在為學業與生活打拼的普通人。
特朗普在Truth Social上稱:“教育部長期以來把我們的教育系統帶入深淵,現在我們要把權力還給人民!”支持者稱這是“高效治理”的體現,將裁撤“冗余聯邦官僚”,釋放地方教育自主權。
但批評者則指出,所謂“還權于民”,最終很可能變成“甩鍋于民”。
多位教育專家警告,教育部的拆解將帶來系統性混亂,使原本脆弱的教育公平更加岌岌可危。
美國國家教育協會主席貝基·普林格爾表態:“特朗普和他的支持者正在用鐵錘砸碎美國公立教育體系的根基。50萬學生的未來不能淪為政治實驗的代價。”
雖然美國教育部的解散看似與國際學生關系不大,但其背后牽動的是聯邦政府對高校的撥款、監管與教育資源配置。一旦教育撥款凍結、學生貸款系統重組、民權申訴機制癱瘓,留學生所依托的教育生態也將隨之震蕩。
首先,許多高校在預算緊縮下不得不削減課程與研究機會,而國際學生往往需要支付更高的學費卻享受不到相應資源。
其次,教育部裁撤后,其民權辦公室原本受理的歧視與不當對待投訴渠道將被轉交至司法部,這對語言、文化背景不同的國際學生而言,意味著維權門檻顯著提高。
此外,SEVP項目資格的不穩定也可能影響部分高校繼續合法招收國際學生,使簽證發放和在讀身份變得更加不確定。
在一個公共教育制度正在被“拆解”的國家,留學生不僅面臨“能否來”的問題,也要開始思考“是否值得留”。美國不再是唯一的留學選擇,而教育制度的不穩定,或許正加速人才流向歐洲、加拿大等地的腳步。
最后,我們想問一句:
解散教育部之后,美國的教育,會更好嗎?
答案,恐怕不僅要等到撥款塵埃落定、項目職責分明、系統運行恢復……還要看,學生、家庭、教師乃至每一位納稅人,是否愿意為這場劇烈的制度重構埋單。
如需轉載,請聯系【留學生日報】后臺授權。歡迎留言區分享你對這場教育風暴的看法。
多說一句:
微信更新了推送機制,很多小伙伴反饋收不到更新,這里建議大家將我們的公眾號加一個星標★,以免錯過推送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