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我在 DeepSeek 上花了不少心思,毫無保留地跟大家安利,一分錢廣告費沒拿,這已經是第三次介紹它了。
第一篇文章,我幫大家打破了信息差;第二篇,教了具體的使用方法。
今天想說說,我之所以這么力推 DeepSeek,除了它確實是個好用的工具,更重要的是,它的出現,其實體現了世界正在被重構。那種底層邏輯的改變,那種對固有模式的顛覆,讓人真切感受到,一個新的時代正在拉開序幕,而它,正是這場變革里不容忽視的存在。
或者更確切地說,是建立了一種新的社會篩選機制,對我們下一代的孩子影響非常大。
作為一個碼農出身的工作者,我有種強烈的職業危機感,因為DeepSeek的文案輸出能力,以及思考的深度廣度,已經遠超大多數的普通人。
關鍵它還特別全能,文理兼備,藝術全面開花,會寫論文,會設計,會音樂畫畫,還會寫代碼,甚至還當起了算命先生。
這件事情背后隱藏的信息真的很危險,特別是最近看到一條消息,某大型公司開年大規模裁員,公司法務、客服等部門砍掉一大半員工,只留下小部分會用AI的人。
不得不感嘆,我們這波中年人已經離“淘汰”不遠了,那我們的孩子未來怎么辦呢?
尤其DeepSeek出現后,會淘汰哪幾類人,哪幾個崗位?下面就跟大家聊一聊。
DeepSeek出現后,會淘汰這6個崗位!
1
最先被pass掉的“初級碼農”
作為曾經的碼農,太了解這行業的運行規則,所以很肯定的說,初級碼農是最先pass掉的那一撥。
因為DeepSeek等AI大模型,在編程領域具備:代碼自動生成、自動化測試與調試、代碼優化等能力。
不只我這么認為,很多程序員也都現身說法,用DeepSeek輔助寫項目,一個指令,就能幫你寫的飛速,代碼整潔和優美程度,都遠超人工。
所以,卷生卷死的碼農們,都強烈嗅到了職業危機,但你要說AI完全替代了程序員,也有失偏頗。
AI技術的不斷發展,對于基礎編程,重復性寫代碼的“初級程序員”,沒太多需求。
但具備復雜系統設計、業務邏輯分析能力的高級程序員,不僅不會被替代,相信未來還會越來越金貴和搶手。
2
“流水線創作”的文案編輯
我經常看視頻寫文案,DeepSeek已經成為了非常好的助手。
在檢索信息、寫東西之前,我都習慣跟DeepSeek聊聊,也越來越覺得,它寫文一氣呵成,還用詞精準,情緒拉滿,文采斐然。
所以第二個淘汰的是,過去那種“流水線”批量產文,不能產生深度內容的文案編輯。
那DeepSeek這么會寫,是不是就能取代作家編劇了?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AI能快速學習海量文本,生成符合語法、邏輯甚至特定風格的內容。
但在深度創作上,卻容易陷入模式化,缺乏真正的情節創新與情感穿透力。
就像AI難以寫出《百年孤獨》中魔幻與現實交織的宿命感,無法輸出《黑鏡》對科技倫理的尖銳反諷,更難以復刻與人類苦難共情的作品《活著》。
所以,換句話說,如果你在行業沒那么深度,沒那么創新,沒那么有靈魂,DeepSeek就會分分鐘干掉你,反之則依然無可取代。
3
辦公室里的知識搬運工
除了這兩個我比較熟悉的行業,現在很多辦公室“白領”,也都深感危機重重。
尤其是那種“知識搬運工”,就是從事比較基礎、重復式工作的打工人,像數據分析崗、法律文書崗、行政文秘崗、通用翻譯崗等,都有丟飯碗的風險。
就說翻譯這事,你雇個人工,給錢給車馬費,結果隨便用個ChatGPT、谷歌、DeepSeek,省時省力、速度快,同時多語種無縫轉換。
還有法律界也難逃一劫,有個朋友咨詢法律問題,不需要人工付費求助,用DeepSeek深度思考,給出的答案標準全面,還利弊權衡。
4
崗位里的標準化服務
還有些替代性很強的服務崗,比如銀行、電商、電信等客服類工作,AI機器人回答專業且效,甚至還帶情緒識別功能。
試問,一個24小時不下班,態度耐心、溫柔、好脾氣的客服,不只企業老板喜歡,作為用戶的我們,也是相當歡迎。
就說崗位里的“標準化”和“服務”,在這兩點上,AI絕對比人更有優勢。
某銀行最新數據顯示,AI客服已解決83%的常規咨詢,能同時處理2000+通話,這是人類永遠無法企及的數字。
除了客服類工作,還有銀行柜員、在線問答、基礎技術支持等崗位也會加速消失。
5
經驗依賴型工作
再有,以前靠經驗吃一輩子飯的人,也將在這場AI變革中,受到巨大的沖擊。
我有個妹妹是會計,她曾一度驕傲自己的工作:穩定、好就業、“鐵飯碗”般的存在,可現在同樣憂心忡忡。
因為很多智能財務軟件,已經能自動報稅、對賬、生成財務報表,再加上AI迭代更新。
比如,數據錄入與核對、報表生產、費用報銷、稅務申報……這些AI都能干,比人便宜還靠譜,未來很多初級會計、出納、基礎審計崗位會被大量取代。
除了會計,醫院里有些“經驗依賴型”工作,面臨的境遇也差不多。
就說放射科與醫學影像分析,過去純靠醫生經驗做診斷,以后AI診斷更精準,能快速識別異常,還能輔助診斷、整理病例,這類崗位需求也將會減少。
6
簡單重復型體力勞動
這個不用多說了,春節上扭秧歌機器人的一舞,就說明一切。
現在是扭秧歌,以后就是刷碗、刷盤子、掃地、送外賣、發快遞、維修機器……
而且這已不再是設想,從手機生產到汽車制造,許多大工廠都開始使用機器人。
谷歌收購了多家機器人技術和自動化技術公司。其中,有些是專門從事仿人機器人制造,還有些擅長制造用于包裝和裝載貨物的機器人。
而近期比亞迪智能化戰略發布會上,也官宣了:其整車智能「璇璣架構」將接入Deepseek R1大模型的能力,以快速提升車端和云端的AI能力。
因此,可以預計,不久的將來,很多產業制造業,都會逐步被AI人工智能占領。
AI時代,我們的孩子怎么培養?
不少父母應該跟我一樣,看到這么多崗位要被AI替代,會有種深深的擔憂和焦慮。
對此,我還特意問了DeepSeek一個問題“AI時代應該培養孩子什么能力?”
它給出的回答,可以說一語驚醒夢中人,我挑了幾點簡單說說:
1
熱愛、創造力與好奇心
我挺喜歡DeepSeek對自己的形容“AI擅長執行指令,但無法像人類一樣產生原創靈感。”
這是人類大腦的高級與優越性,畢竟AI再發展,它還是由人創造的,那培養孩子,就按照這個思路永不放棄。
DeepSeek創始人梁文鋒的采訪中,特別提到了“熱愛和好奇心”,這既是他成長過程的關鍵詞,也是我們教育孩子的啟迪。
梁文鋒還強調“以前的我們只是被過去那種慣性思維束縛了,還需要好奇心和創造欲。”
而這也正是養孩子的根本,不被慣性思維束縛,對某一領域保持熱愛、專注、創造和好奇心。
要知道,AI能替代基礎性的工作,卻無法勝任深度的創造性工作。
不管是作家、畫家、藝術家,還是高級碼農,你會發現,這些有創造力的人,永遠在創造世界,而不是被世界創造。
就像接連刷爆口碑,創造幾十億票房的《哪吒》,還有火爆全球的中國游戲《黑神話:悟空》,這種高階的靈魂創作,這些充滿創意與豐富情感的作品,恐怕AI永遠難以復制和超越。
2
擁抱改變,學習并利用好AI
這兩天,我不斷問DeepSeek“程序員是否會被AI替代?”,它給出了這樣的回答:
“程序員不會被AI替代,但會被使用AI的程序員替代。
正如蒸汽機沒有替代工人,而是創造了工程師這個新職業,AI將推動編程工作向高價值維度演進。”
其實,這句話也同樣適用于孩子的職業規劃上,大浪淘沙的時代,誰先跳下水,先學會游泳,那誰就最先上岸。
AI成為世界的大勢所趨,那么從小培養孩子人機協作能力,啟蒙編程思維,教會他們用AI工具輔助學習,就變得尤為重要。
我很贊同這個觀點“未來人機協作是常態,孩子要學會駕馭工具,而非被工具所控制。”
3
批判性思維,解決問題的能力
AI能提供答案,但無法教會孩子思考。
尤其在不同AI,海量信息回答下,到底哪一條“為我所用”,哪一條又能夠“答疑解惑”,根本還在于人。
不信你可以試試,多次問DeepSeek同一個問題,答案可能截然不同,這時候對信息的篩選和判斷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
所以,培養孩子的批判性思維,多引導孩子問“為什么”,拆解復雜問題,鍛煉他們的邏輯推理能力,這既是時代的大趨勢,更是養娃的新方向。
4
會提問,比回答更稀缺
說實在的,DeepSeek讓我深刻領悟到“會提問題”,才能得到想要的答案。
有個總結特別恰當“AI時代的信息差,已經變成了提問差。”這意味著,你問得多深,決定你走得多遠。
很多模糊的問題,只能得到正確的廢話。想用AI得到理想回答,前提是要學會提問。
就是一個問題,描述的越精準,越具體,越人格化,DeepSeek越能給出更有價值的答案。
所以,甭管外界怎么“文科唱衰”,人類的語言邏輯能力依然不可或缺。
那么在教育上的啟示,還是培養孩子多看書,常提問,有自己的思路,會比答題的人更稀缺。
最后,用一段開始那個問題下,DeepSeek真誠、樸實的回答結尾,共勉所有父母:
“當我們教會孩子用DeepSeek寫詩時,請記住:
鍵盤永遠替代不了撫摸繪本的溫度,
算法終究計算不出仰望星空時的悸動,
而教育最本質的使命,是守護人類靈魂深處,永遠無法被代碼量化的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