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媽媽吐槽現在的孩子太脆弱,罵不得打不得,稍不如意就可能陷入情緒低谷。其實不是孩子變脆弱了,而是成長環境變了。
過去的孩子,被老師批評后,課間踢場球、跳會兒皮筋,壞情緒就散了;放學抓魚摸蝦、和伙伴瘋玩,啥煩惱都能消化。可現在的孩子,課間可能連教室都出不去,上下學被車接車送,回家就被關進房間寫作業,稍慢還會挨罵。
他們的時間被學習填滿,壓力沒處釋放,像被真空包裹的木偶,一根線就能壓斷。不如多站在孩子角度看世界,帶他們去戶外撒歡,讓汗水帶走壞情緒 —— 畢竟,眼里有光、身上有汗的孩子,心里才更容得下愛與力量。
為什么以前的孩子那么皮實?
過去的孩子,每當遇到一個情緒,都會有無數個情緒出口幫助調節。
想想咱們小的時候,上課被老師點名批評雖然也會很難過,但課間去跟同學踢會球、跳會皮筋,操場上肆無忌憚狂跑一陣,方才被老師批評的難過勁瞬間消失一大半。
等放學以后作業寫完,再跟小伙伴去河里抓會魚、釣會蝦,幾個朋友胡鬧瞎玩一晚上,出一身汗,回家路上就開心的不得了。
什么情緒都被消化干凈了,哪還能想得起白天被老師批評的難過呢。
現在的孩子為什么會脆弱?
而相比過去,現在孩子最大的問題就是缺少平衡心情的環境,沒有緩沖心情的時間。
同樣是在學校被老師批評的場景,過去的孩子一個課間就足以消化情緒,可現在的孩子根本不具備這樣的條件。
現在孩子的課間,可能是沒辦法出教室門的,在教室不敢大聲說話、操場上也空無一人,整個課間聽不到孩子的歡聲笑語。
而且,現在的孩子上下學也基本都是車接車送,也沒有一起玩著走路回家的小伙伴。
甚至孩子回到家還會受到父母的一頓訓斥,訓斥孩子為什么上課不認真聽講,為什么就考這么點分數......
隨之而來的是馬上被關在10㎡的空間里,開始哐哐的寫作業,寫的稍微慢一點可能還要被罵一頓,寫錯了更是要承受至少半小時以上的高壓輸出。
等作業寫完了,罵也罵完、說也說完以后,馬上就到點洗漱睡覺了,孩子沒有一點點自己的留白時間,一睜眼一閉眼全是學習和來自各方的壓力。
第二天早上拎起書包上學,繼續重復這一個循環,根本就沒有喘息的空間。
現在的愛比過去的愛沉重太多
不得不說,相對于過去,現在孩子的壓力承受得太多。
在過去那個資源貧瘠的年代,大人們表達愛的方式很簡單,有什么就給什么,我們會為父親開會帶回來一個皺巴巴的蘋果開心半天,也會因為母親包了頓餃子而期待一整天。
而后來,生活條件越來越富裕,在不缺物質的時候,人們就開始往精神層次上追求。希望孩子成績好,希望孩子樣樣精通,更希望孩子有出息。
再加上現在的大環境越來越卷,所以現在的孩子自然是壓力更大的。
他們一邊承受著比我們那時候多的學習壓力,一邊是負面情緒不斷持續增長,但是沒有緩解的出口。
這個時候的孩子,不再是那個在小院里撒丫子跑、逗得大人小孩一頓樂的小皮猴。而更像一個被放在真空里、被規定好每日路線計劃的牽線木偶。
一旦計劃沒有按照預期來,又或者是受到了情緒的暴擊,
砰!
這條線會瞬間斷掉……
我們應該如何與孩子相處?
別以為壓在孩子身上的每一片雪花最后都會融化;再粗的樹枝不斷地往上壓雪,早晚也會折斷。
所以,在跟孩子相處的過程中,我認為有一點很重要,就是要平等地與孩子相處,多從孩子的角度看世界。
曾經看到過一組對比照片很震撼我,同樣一片地方:
大人的角度去看,孩子的世界是一片狼藉的;
而孩子的角度去看,每一個玩具都跟他長得一樣大,都是他童年里的重要組成部分,一點都不亂,也不狼藉。
這也時刻提醒著我們,要多從孩子的角度去看問題。
當我們把視角和時間進度條撥回到跟孩子一致的時候,就會發現很多大人看起來不能容忍的、狀況外的事情,瞬間也變得合理化了,并不需要那么嚴厲地苛責孩子。
另外,我們也應該多陪伴孩子說說話,周末多帶孩子到戶外,多發發汗。
玩耍可以分解不好的情緒,
運動可以分泌多巴胺,
多親近大自然,多引導孩子釋放自己,
更多的關愛和理解,才能讓孩子感受到自己是鮮活的,是有情緒、有血有肉的一個人。
最后,希望我們的孩子都能身上有汗,眼里有光,心里有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