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城街道的夜風里,不僅有生活的咸,龍蝦的鮮,還有這樣一群人在宜城打拼的勁。
凌晨兩點,宜城街道陽羨東路420號的門店內,盱眙姑娘潘香正在直播。
很難想象在這樣一家店里,高峰時期一天能賣出去4000斤小龍蝦,也就是2噸。
2011年,1992年生的潘香來到宜興,因為丈夫選擇了留在宜興做機械行業,她便毅然留下相伴。
此后的日子,她像無數異鄉人一樣在宜興扎了根。
2011年入職餐飲店,從基層做起;2015年轉戰服裝店擔任店長五年。
由于家里在盱眙開過龍蝦店,對于龍蝦的味道把控有自己的見解,這位盱眙人便在宜興開了一家蝦佬大。
開業時店內滿座,日客流飆至百桌;但僅僅兩個月后,人流驟減如潮水退去。
一年23萬的房租、一個月16萬的人員工資壓得她喘不過氣,開店的150萬投資眼看就要打水漂了,可潘香從不認輸。
為了搞懂數字時代的流量密碼,她自費去廣州、杭州,學直播技巧和短視頻運營。
回店后夜夜試錯,視頻播放量從500爆發到了2萬+。如今,單場直播能賣5萬多,今年四月以來門店核銷80多萬。
更難得的是,她將這份光傳遞了下去,通過公益直播培訓課,潘香為同樣追夢的創業者點亮火把(有需者可咨詢:xicunyixing),讓異鄉的溫情不再孤單。
宜城街道的夜色里,這股勁不僅來自小龍蝦,更來自一個奮斗者被托舉的暖意。
如今的蝦佬大,每晚都有很多人排隊。這些人流的回歸,少不了她對盱眙口味的堅持。
從盱眙專門運來的香料與香油,熬出了紅油滾燙的靈魂。
蒜蓉湯底裹挾著宜興本地食客偏愛的微甜,這種“盱眙辣+宜興甜”的融合,恰似城市對異鄉人的態度,既尊重傳統又鼓勵創新。
“在這里,外地人不是‘外來者’,而是城市煙火氣的共建者。” 潘香笑道。
在蝦佬大,穿著拖鞋的食客、舉著手機打卡的美女、嗦著蝦尾談生意的老板,在“盱眙辣”與“宜興甜”的碰撞里,釀出這座城市獨有的煙火氣息。
宜城街道用這片熱土的溫度與力量,托舉起異鄉人的夢想,讓創業的扁舟在風浪中錨定希望。
店堂里升騰著的,不僅是十三香的鮮辣滾燙,更是奮斗者被城市溫情托舉的曙光。
宜城街道“百店故事”
百店煙火皆故事,一味一店總關情。在宜興,品宜城。如果你也有好吃的、好喝的、好玩的、有故事的店,都可以推薦給我們,一起為宜城街道代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