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kTok日本站正式開放電商功能后,越來越多中國賣家將目光投向這個人均消費力世界領先、卻“門檻高、節奏慢”的市場。
但剛接觸日本市場的人常有疑問:日本消費者真的愿意在TikTok上下單嗎?是不是必須壓低價格才能跑量?
高顏值 × 實用性 = 爆款關鍵
從Kalodata日本站熱銷榜來看,爆款商品普遍售價集中在 ¥50-¥100+ 區間,沒有極端低價沖量,也沒有“白送”式的促銷感,整體呈現出“愿意為好物買單”的消費趨勢。
圖源:Kalodata
更值得關注的是,榜單中有超過50%的商品來自跨境店鋪,這意味著已經有一批中國賣家率先抓住了日本市場的節奏,吃到了第一波紅利。
榜單上的產品幾乎都有幾個共性:注重便攜性、強調收納效率、外觀美觀簡潔且實用性強。比如小型風扇、小戶型收納架、折疊洗衣袋等商品,功能雖基礎,但設計細節非常到位,使用場景明確。
此外,這些商品的圖文包裝與內容素材風格也極為統一:克制的色彩、干凈的排版、不花哨卻極具秩序感,明顯是在為日本消費者的審美習慣與使用習慣“量身定制”。乍一看,就能讓人覺得“這就是我生活中會用上的東西”。
在這樣一個對生活細節要求極高、視覺風格偏好克制統一的市場上,爆款產品的誕生從來不是“靠便宜”,而是靠“設計+內容+體驗感”的精準組合。
TikTok上的日本用戶,看重的到底是什么?
很多新手賣家一開始就想錯了重點:總以為日本用戶保守、不網購、不信任新平臺。但其實,只要你能讓他們感受到產品的使用價值,并解決生活中的某個“麻煩”或“小不適”,他們反而下單更快,復購更高。
TikTok日本用戶表現出以下幾大行為特征:
中高齡用戶購買力驚人:日本50歲以上的網購用戶年均支出達23萬日元,這部分人雖然不愛發彈幕,但是真買,買得多。
決策路徑短,但內容要求高:42%的用戶會因短視頻直接下單,但內容要講“代入感”,要貼近日常生活。
重產品細節,不盲目比價:他們不是追求最低價,而是想知道這個東西“值不值”。
服務透明度直接影響下單:運費貴不貴、能不能退貨、有沒有日語客服……這些“售前細節”,在日本市場可能是影響你轉化的生死線。
對想要入局日本TikTok電商的賣家來說,現在是一個極具潛力但極需精細化運營的時期。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①精準選品:實用主義+生活美學
商品不一定貴,但一定要有“設計感”和“使用價值”。比如夏天賣風扇,別只是講散熱,更要講便攜、靜音、桌面美學。賣軟墊,不是強調厚,而是講怎么解決“小戶型收納困擾”。
②內容打法:場景優先,功能跟進
與其堆參數,不如演一場“生活中我為什么需要它”。
內容中多用生活場景植入式表達,如“通勤神器”“女生收納救星”“租房必備小物”。
③售前信任感:清晰的服務細節
明確展示稅費、運費;
提供日語客服或聊天入口;
強調配送時效與退貨政策(即使不能免退,也要講清楚)。
這些細節會極大提升下單信心,尤其在對“透明體驗”極為重視的日本市場。
寫在最后:TikTok在日本,正在變成“內容電商第二主場”
TikTok在日本的定位,正在從“短視頻娛樂平臺”逐漸過渡為“內容種草+即時成交”的閉環電商陣地。
但和美區、東南亞不同,日本消費者對“內容包裝”“產品細節”和“服務體驗”的容錯率極低。如果你還想靠低價通吃、泛內容試水,那基本很難吃到紅利。
真正能在日本站賺到錢的賣家,不一定是最大手筆投放的,也不一定是最早入局的,而是那些真正理解用戶心理,能把產品講清楚、講漂亮、講到心坎上的商家。
文章來源:https://www.goluckyvip.com/news/653555.html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