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總統李在明,上任沒多久,就站在了外交的十字路口。
一邊是中方93大閱兵的盛情邀約,一邊是阿美莉卡父上的鷹眼凝視。
7月2日,韓方收到中方邀請,在沉默了13天之后,7月15日,韓國《每日經濟新聞》放出風來——“李在明很難參加”。
至于理由?韓方說得很有理由:
一是“行程沖突”,要去華盛頓見美國大哥,要去日本訪問,還要去聯合國講幾句話,忙得腳不沾地;
二是“外交對等”,說當年文在寅去過中國,但后來中方沒去回訪,所以現在中方應該先去韓國“回禮”。
理由說的是看起來有道理,但是細想卻滿是破綻。
若說行程沖突?真把中韓關系當回事,真看重這場紀念反法西斯勝利的大場面,擠擠總會有時間的。
說白了,是怕給中國這面子,美國那邊會甩臉子,畢竟,美韓貿易談判還懸著,戰時指揮權還攥在美國手里,哪敢讓大哥不痛快?
再看那“外交對等”?更是自欺欺人。當年文在寅訪華,是樸槿惠部署薩德把中韓關系作進了冰窖,他去是給自家闖的禍修補修補裂痕的。
現在尹錫悅又把關系作到冰點,李在明要真想修復,該學的是文在寅的主動,而非拿“對等”當擋箭牌。
這就像倆人吵架,人家遞來和解的酒,你卻說“上次是我先遞的,這次該你先干”,這不叫對等,叫矯情。
李在明的糾結,說到底就一個字:怕。
怕什么?怕美國。
怕什么?怕美國收緊套在韓國脖子上的繩。
從朝鮮戰爭起,韓國就像被美國拴住的某物,美軍駐著,戰時指揮權捏著,美國一拉繩,韓國就得搖尾巴。
李在明能伸縮的空間有限。
而且,李在明更怕美國鎖死韓國的飯碗。
韓國半導體牛吧?可設備30%靠美國,光刻機、EDA軟件全得看美國臉色;
坦克、戰機牛吧?核心部件全是美國貨。
美國要是稍一皺眉,韓國經濟就得打哆嗦。
安全被攥著,飯碗被捏著,像個夾在爹媽中間的孩子,想跟中國遞塊糖,又怕美國爸爸瞪眼睛。
他上臺時喊“要改善中韓關系”,喊得比誰都響。
可轉頭呢?口號喊得震天響,落地時比棉花還軟。
為什么?國內保守派盯著,敢對華好點就罵“賣國”,美國更是24小時監控,大事小情都得先報備。
現在這局面,明眼人都看得懂:李在明去不去北京,鑰匙不在首爾,在華盛頓。
特朗普要是點頭,他說不定連夜買機票;特朗普要是皺眉,他能找出一百個“行程沖突”的理由。
可話說回來,中國缺這張椅子嗎?不缺。
但韓國呢?四分之一的出口靠中國,半導體、汽車哪個離得開中國市場?
一邊喊著“要改善關系”,一邊又怕美國不高興,這處境,卻讓人同情不起來。
80年前,反法西斯戰場上,各國并肩作戰;
80年后,紀念勝利的時刻,卻還在看別人臉色。
李在明的猶豫,說到底,是韓國那點“想自主又不敢,想平衡又不能”的尷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