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陜西頻道
王麗
美是什么?是張載“為天地立心”的使命擔當,是周公吐哺的家國情懷,是科技工作者的求真創新,是一代代學子奔赴延安的滿腔熱忱……
如何讓這些“美”真正融入當代青年的精神血脈?陜西多所學校用了同一方式——以戲劇為載體,深化美育改革,讓思政教育在舞臺上煥發生機。
詩劇《追尋》劇照。陜西藝術職業學院供圖
近日,陜西藝術職業學院的師生們正在積極籌備原創詩劇《追尋》的巡演。該劇通過當代大學生與抗戰時期文藝青年的隔空對話,再現年輕人從迷茫到堅定的蛻變過程。
“我們將陜北民歌、秧歌劇、秦腔等藝術形式精心融合,80多名學生參與排演,現已在省內高校巡演過一輪。每次演出,都能看到孩子們身上的新變化。”陜西藝術職業學院黨委書記劉正利說。
他坦言,在選擇職業教育的青少年中,有不少在以往的學習中表現并不突出,部分孩子缺乏自信。2024年6月排演《追尋》時,劇組老師特意帶著學生奔赴延安,參觀棗園與楊家嶺革命舊址,把思政課融入創作過程。
詩劇《追尋》劇照。陜西藝術職業學院供圖
經過4個月的不懈努力,《追尋》成功首演。“當這群孩子登臺亮相時,雷鳴般的掌聲響起,他們臉上原本的迷茫和自卑沒有了!”劉正利驕傲地說。
以“劇”塑魂,重拾自信,淬煉人格。以“劇”育人,是藝術專業院校的“專長”,也是非藝術專業高校的“特長”。
“戲劇美育的特點在于潛移默化以及綜合性教育。”陜西師范大學(以下簡稱“陜師大”)哲學學院院長、話劇《大儒張載》總策劃石碧球頗有感觸。自2019年起,陜師大平均一兩年就由學生自創自演一部劇目,目前已創排了《元圣周公》《大儒張載》等4部劇。《大儒張載》更是累計吸引300余名師生參與創排,線下觀眾達萬人,線上觀演人次超500萬。
話劇《大儒張載》劇照。陜西師范大學供圖
陜師大文學院2021級學生常嘉澍在觀演后說:“當‘橫渠四句’在舞臺上響起,我熱淚盈眶,心中有了為何而學的答案。”
文以載道,以“劇”化人。“教育如何入腦入心,戲劇是絕佳載體。”西北工業大學(以下簡稱“西工大”)外國語學院院長孫瑜說。由她主導的話劇《大國之藍》,是該校推出的第3部大型劇目。
話劇《大國之藍》劇照。西北工業大學供圖
《大國之藍》以科技工作者為主體,講述科研育人、矢志報國的故事。2023年首演以來,已在全國10余個省份巡演,并入選2024年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綜合改革與精品建設項目“高校原創文化精品”名單,斬獲多個獎項。
孫瑜介紹,自2016年以來,西工大已經排演了《華航西遷》《尋找師昌緒》《大國之藍》“科技主題3部曲”,累計吸引2000多名師生參與創作,《大國之藍》更是成為歷屆新生的“傳承劇”。
話劇《大國之藍》劇照。西北工業大學供圖
西工大2023級民航學院學生張涵哲在《大國之藍》中扮演科技工作者“周文淵”,他說:“周文淵誓為國家發展與進步貢獻自己的力量,這份信念賦予我強烈使命感,深深感染了我。”
3部劇的探索實踐,澆灌了一屆又一屆學子的心靈,也助力西工大藝術教育中心培養出一批優秀的戲劇美育教師。
從讓學生觀演戲劇,到讓學生參演戲劇,陜西省委教育工委、陜西省教育廳深入挖掘地域文化資源,用戲劇打造了一節又一節思政課。
如今,西北大學仲夏夢戲劇美育工作室、學生小黑劇社等,不定期開展戲劇實踐活動;西安建筑科技大學話劇《青春·向西北》在一屆屆學子心中種下報國種子;西一路小學有一群會唱秦腔的小學生……大中小學生的實驗劇、戲劇課堂和戲劇節,構建起“美育”苗圃。這些帶著泥土芬芳、充滿青春氣息的戲劇作品和藝術實踐,正在成為立德樹人的有效抓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