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富工坊”建設是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重要內容。日前,浙江發布5個方面50個全省定向招工式“共富工坊”建設優秀實踐案例。《肉燕“小工坊”,撬動共富“大動能”——礬山鎮為唐公肉燕·共富工坊》入選項目進村類優秀實踐案例。
肉燕“小工坊”,撬動共富“大動能”
——礬山鎮為唐公肉燕·共富工坊
一、基本情況
為唐公肉燕·共富工坊位于蒼南縣礬山鎮福德灣景區,是一家以“支部+企業+農戶”為運行架構的定向招工式工坊。近年來,該工坊堅持“黨建引領、資源共享、產業聯動”共富機制,持續發揮礬山肉燕產業優勢,聚焦“擴中”“提低”重點群體,打造400平方米肉燕手工坊體驗中心,創造50個“家門口”就業崗位,農戶月均增收2000元以上。
二、主要做法
(一)黨建引領,匯聚共富組織力。構建“黨建+工坊”工作機制,選優配強助企服務團隊,排摸建立針對工坊員工服務的民生實事清單3項,收集工坊改擴建、消防設施等服務事項5件,用團隊的力量,為工坊發展保駕護航。落實黨建聯建機制,構建“支部+企業+農戶”模式,建立黨員聯系農戶幫帶制度,由1名黨員指導幫帶多名農戶,企業定期到聯建村居開展產業幫扶,建立“就業農戶意向庫”,入庫農戶50余人,激活村居共富細胞。
(二)提質增效,壯大共富品牌力。依托溫州非物質文化遺產“礬山肉燕制作技藝”,堅持純手工、高標準制作,建立無菌車間、陽光廚房,不斷提升產品品質,連續獲評“浙江省名小吃”、“溫州老字號”等榮譽。借力電商平臺,打通產品線上銷售渠道,實現線上銷量增長40%以上。同時,積極探索將農旅融合發展,投資100余萬元改建工坊體驗中心,建立“產文旅”一體化運營模式,讓游客能夠“品味道、觀技藝、親體驗”,實現生產過程“產品化”,以產文旅融合發展,實現工坊增收。
(三)多方共享,釋放共富牽引力。打造市級“鄉村振興合作創業培訓基地”,并與縣農業農村局聯合成立礬都肉燕培訓機構,通過深化校企合作,定期舉辦肉燕制作技藝培訓班,年均培訓學員100余人,讓周邊未能進入工坊就業的農戶掌握肉燕制作手藝,以技術幫扶的方式帶動農戶就業創業,持續放大“家門口”共富效應。堅持就近取材,與當地農戶簽訂旱藕粉、紅薯粉、豬肉等原材料的長期供銷協議,刺激當地種養殖產業發展,帶動周邊農戶增收致富。
三、實際成效
一是群眾就業有了“新方式”。工坊通過提供靈活就業崗位,讓平日要在家照顧老人孩子的農戶,能利用空閑時間上班,每月可收入2000至4000元左右。通過技能培訓幫助農戶就業、創業,曾參加過“肉燕技能”培訓的蔡愛美,今年初通過入股的方式,在縣城靈溪開了一家為唐公肉燕直營店,并通過傳幫帶,帶動更多的人員就業,每天的營業額達5000元左右。
二是企業發展有了“新面貌”。通過不斷提升產品品質,推動產業和文旅業融合發展,每年受邀參展長三角各類大型展會如省市農博會、創博會、非遺展會等數十次,品牌知曉度不斷提升,如今的為唐公肉燕·共富工坊更是成為了福德灣景區內必去的打卡點,年均接待游客2萬余人,企業年銷售收入突破1000萬元,實現小作坊向年銷售過千萬的農業龍頭企業的轉變。
三是農戶增收有了“新路子”。通過與當地種養殖農戶簽定長期定價的購銷協議,扭轉過去農戶議價能力低,遇到行情不好還賠錢的窘境,實現創收100萬元以上,打通當地農戶的“致富路”,讓產業鏈上游農戶共享工坊發展成果。
編輯 | 小礬
審核 | 盧菲菲
監制 | 陳露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