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30年間,印度空軍累計損失534架軍用飛機,其中包括戰斗機、教練機、直升機和運輸機。在此期間,至少有152名印度空軍飛行員付出了生命代價。以全球任何軍事標準來看,這都是觸目驚心的安全記錄。
這些驚人的數字由印度國防分析師安奇特·古普塔根據議會問答檔案精心整理而成,直觀揭示了印度空軍長期以來在老舊機型與現代任務需求之間所面臨的巨大安全挑戰。
在眾多事故中,米格-21戰斗機首當其責。這款在印度空軍服役時間最長的超音速戰斗機,數十年以來一直被冠以“飛行棺材”的可怕綽號。
根據古普塔的研究,最嚴重的時期出現在20世紀90年代,當時印度空軍平均每年損失20至30架軍用飛機,其中絕大多數與米格-21有關。米格-21被多代飛行員稱為“飛行棺材”,安全記錄是現役戰斗機中最差的,沒有之一。
米格-21是蘇聯設計的第二代截擊機,于20世紀60年代初進入印度空軍服役,提供了冷戰時期急需的超音速空中掩護。然而,陳舊的設計、原始的航電系統和有限的安全保障,使米格-21淪為空中古董。
印度曾試圖延長米格-21的服役壽命,將部分機體升級為“野牛”型號,配備以色列雷達、新型導彈和改進的電子戰系統。但這些現代化升級始終無法改變“機身老化”的本質,服役時間已經超過60年。
目前,印度空軍仍然裝備著20至30架米格-21戰斗機。備件短缺、結構疲勞和糟糕的安全性能只會加劇年輕飛行員的危險,其中許多人仍然在米格-21上接受訓練,隨后才能轉入蘇-30MKI和陣風等主力平臺。
米格-21曾是印度空軍的主力戰斗機,在1971年印巴戰爭證明的自身的價值。但“飛行棺材”的惡名至今未消,因為每次墜機事故都會重新引發印度是否有能力更換過時機型的質疑。
近期發生的事故再次引發了人們對印度持續依賴冷戰時期戰斗機的擔憂。
就在幾天前,兩名印度空軍飛行員在拉賈斯坦邦楚魯地區的一次訓練飛行中喪生,當時他們駕駛的“美洲虎”攻擊機在一片稻田中墜毀。當地警方確認,這架戰斗機于下午1點25分左右在班諾達村附近墜毀,再次凸顯了使用老舊戰斗機執行現代任務所帶來的風險。
隨后印度空軍發布后續消息,對此次事故表示“深感悲痛”,并已成立調查委員會以查明事故原因。此次墜機事故是印度空軍在2025年損失的第3架“美洲虎”攻擊機,前2架分別于3月和4月在安巴拉和賈姆訥格爾墜毀。
全球航空安全網絡數據顯示,過去十年間印度空軍至少損失了12架“美洲虎”攻擊機。
“美洲虎”攻擊機于1979年正式進入印度空軍服役,至今仍是遠程打擊與核投送能力的核心裝備。如今英法等國早已將“美洲虎”送進博物館,而印度成為唯一一個運營商。
原因何在?
這是因為印度下一代戰斗機采購屢屢受挫。
原本用于替代米格-21和“美洲虎”的國產“光輝MK2”項目進展緩慢,使印度空軍高層面臨缺乏可行替代方案的困境。
官僚主義的惰性和政治阻力也減緩了“多用途戰斗機”(MRFA)項目的進展,該項目計劃耗資180億美元,采購114架新型戰斗機,但目前仍停留在“招標書征求”階段。
與此同時,國際戰略研究所《2024年軍事平衡報告》報告證實,印度空軍目前仍裝備著115架“美洲虎”攻擊機,其中包括28架“美洲虎IB”教練機、79架“美洲虎IS”單座攻擊機以及8架“美洲虎IM”海上攻擊機。
隨著中國加快第五代戰斗機的換裝速度,巴基斯坦為殲-10CE和JF-17 Block 3戰斗機配備霹靂-15E超視距空空導彈時,印度對冷戰時期機型的依賴不僅是安全風險,在南亞地區日益激烈的空中競爭中也是一種戰略負擔。
然而,印度仍然為“美洲虎”升級項目投入數億美元,盡可能延長使用壽命,試圖拼湊出一支脆弱的機隊。
每一起悲劇的墜機事件都在無情地提醒著:在隱身戰斗機與網絡中心戰主導的時代,如果不盡快推進采購改革、推動本土軍工兌現承諾,印度空軍的年輕飛行員將繼續為駕駛這些“博物館展品”付出生命代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