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普通流感竟會導致終身癱瘓?全球科學家團隊歷經25年研究,終于揭開這一醫學謎題——一種名為RCC1的基因突變會使兒童在感染流感等輕微病毒后出現嚴重神經損傷。這一發現不僅為24個跨國家庭帶來希望,更可能改寫 Guillain-Barré 綜合征等疾病的治療范式。
從"怪病"到基因突破
1997年,英國男孩蒂莫西·賓厄姆在一次流感后突然無法行走;2011年,一名8個月大的土耳其女嬰因普通胸部感染陷入昏迷,需終身依賴呼吸機。這些看似孤立的病例背后,隱藏著共同的基因密碼。曼徹斯特大學比爾·紐曼教授團隊對來自12個國家的24名患者基因組分析發現,他們均攜帶RCC1基因的罕見突變。
"這種突變會破壞神經細胞的'骨架結構',使病毒感染后更容易發生不可逆損傷,"研究第一作者伊加·科洛德ziejczak解釋。當健康人感染流感時,免疫系統會精準清除病毒;而突變攜帶者的神經細胞在炎癥反應中會像"脆弱的玻璃管"一樣破裂,導致癱瘓、呼吸衰竭等癥狀,部分病例甚至被誤診為漸凍癥。
25年等待后的診斷曙光
對蒂莫西的母親凱特·賓厄姆而言,這個發現遲到了23年。"他2歲時那場'小感冒',讓他從活潑的孩子變成終身依賴輪椅的殘疾人。醫生曾說這是'上帝的旨意',"她哽咽著回憶。如今30歲的蒂莫西無法自主咳嗽、咀嚼,夜間需要每兩小時翻身一次,但基因診斷讓這個家庭終于擺脫了"不明原因"的標簽。
研究團隊發現,RCC1突變導致的疾病具有"偽裝性":患者平時與常人無異,但每次感染都可能觸發神經損傷。來自伊朗的12歲患者阿里·禮薩已歷三次癱瘓復發,其父親表示:"知道病因后,我們可以提前預防感染,這改變了一切。"該研究已發表于《柳葉刀·神經病學》,并被世衛組織列為2025年重大醫學突破。
治療曙光與倫理爭議
令人振奮的是,研究中發現的17個致病蛋白中,已有9個是現有藥物的靶點。例如用于癌癥治療的極光激酶抑制劑,在動物實驗中能顯著減輕神經損傷。紐曼教授團隊正計劃開展臨床試驗,預計2026年啟動首批患者招募。
但爭議隨之而來:這種罕見病發病率約為百萬分之一,藥企是否愿意投入研發?倫敦大學學院倫理學家艾米麗·杰克遜指出:"孤兒藥研發常面臨'定價困境',我們需要平衡商業利益與患者權益。"目前,全球約有500名已知RCC1突變攜帶者,他們正通過社交媒體自發組建患者聯盟,推動藥物研發。
從蒂莫西發病到基因破解,這場醫學探索跨越了四分之一個世紀。正如凱特·賓厄姆所言:"科學或許無法逆轉過去的傷害,但它給了未來一代免于恐懼的權利。"當基因檢測逐漸成為常規體檢項目,這種"流感后癱瘓"或將成為首個可預防的獲得性神經退行性疾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