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青島科捷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科捷智能”)密集披露多項公告,涉及董事人事調整、股權結構變動、治理制度改革及財務戰略優化。
7月16日,科捷智能發布董事變更公告,兩項關鍵人事調整引發市場關注。股東青島海尚創智投資有限公司(下稱“海尚創智”)持股比例降至4.39%,其提名的董事丁政被免去職務。同時,股東深圳市順豐投資有限公司(下稱“順豐投資”)提名的董事黃振宇離任,另提名薛大鵬繼任。
一系列動作既折射出股東格局變化對公司治理的直接影響,也凸顯其在智能化轉型關鍵期通過內部架構調整,提升運營效率的戰略意圖。
人事調整:股東持股變動觸發董事更迭
人事變動的核心邏輯源于股權條款的約束。依據科捷智能早期增資協議,投資人持股比例低于5%時將喪失董事提名權。
海尚創智為海爾智家下屬企業,2024年9月至10月間,通過大宗交易減持361.69萬股,減持金額2716.43萬元,持股比例從6.39%降至4.39%,成為公司第六大股東。此次減持系海爾集團自2018年投資科捷智能以來首次,原因為“自身資金需求”。隨著持股比例跌破5%,同時擔任海爾智家資本市場與投資發展部風控總監的丁政相應終止了在科捷智能的董事資格。
順豐投資的人事補位則體現戰略投資者的持續布局。新任董事薛大鵬具有深厚物流行業背景,曾任德邦物流集團副總裁、順豐控股華北分撥中心總經理,其任職或將強化科捷智能在智能物流領域的技術整合與市場拓展能力。
股權結構:
從“海爾系主導”到“多元化制衡”
科捷智能的股權結構在此次變動后呈現新特征。公告顯示,當前控股股東青島益捷科技設備有限責任公司以持股17.14%名列第一,順豐投資以11.14%持股位列第二,青島易元投資(6.79%)、自然人股東鄒振華(6.08%)及員工持股平臺(5.53%)緊隨其后。這一格局標志著公司從早期“海爾系主導”轉向“控股股東+戰略投資者+核心團隊”共同參與的多元化治理模式。
在此基礎上,股權分散化的雙刃劍效應亦值得關注。一方面,多元化股權結構有助于避免單一股東對決策的過度控制,提升治理獨立性;另一方面,如何在分散股權下形成高效決策共識,將是科捷智能董事會面臨的長期挑戰。
另外,科捷智能擬取消監事會,將其職權并入董事會審計委員會。這一變革并非個例,而是當前A股市場優化治理效率的趨勢體現——通過減少層級重疊,強化董事會下設專業委員會的職能,提升決策響應速度。值得關注的是,科捷智能的相關調整需經2025年7月31日臨時股東大會審議,屆時還將同步修訂《公司章程》及議事規則,而這也標志著企業治理架構優化將進入實操階段。
財務制度層面,科捷智能兩項舉措凸顯規范化與股東回報導向:一是2025年7月14日正式發布《未來三年(2025—2027年)股東分紅回報規劃》,明確每年現金分紅比例不低于當年凈利潤的10%,以制度化承諾穩定投資者預期;二是執行《企業會計準則解釋第17號》,將保證類質保費用從“銷售費用”重分類至“營業成本”,這一調整雖不影響利潤總額,但能令財務報表更真實地反映成本結構。
行業視角:轉型期的必然選擇與挑戰
科捷智能的短期業績承壓與長期戰略投入形成鮮明對比。2025年一季度財報顯示,公司營收1.54億元,歸母凈利潤虧損4345.64萬元。虧損擴大主因在于期間費用增加:為優化供應鏈模式、推進數字化建設,公司加大管理人員儲備導致管理費用上升,同時有息負債規模擴大推高財務費用。
作為2022年登陸科創板的智能物流企業,科捷智能的業務覆蓋快遞、電商、新能源等核心領域,其內部調整具有鮮明的行業轉型特征。當前,智能物流行業面臨技術迭代加速、市場競爭加劇等挑戰,企業需通過治理優化、資本運作與技術投入三重驅動實現突破。盡管科捷智能短期業績承壓,但相關投入直指智能物流系統研發與市場拓展,符合其“國內領先智能解決方案提供商”的戰略定位。
與此同時,潛在挑戰亦不容忽視。股權分散下的決策效率、戰略投資者與創始團隊的利益平衡、短期投入與長期回報的匹配度,均需在實踐中持續驗證。
科捷智能的系列調整既是股權結構變動的被動應對,更是主動優化治理、聚焦戰略的必然選擇。在智能物流行業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如何將人事、股權、財務層面的調整轉化為技術創新與市場拓展的動能,將是檢驗此次改革成效的關鍵所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