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參觀了路易號,那真是人山人海鑼鼓喧天。
現場職業病犯了,順帶調研了周邊幾個小區,看看物業維護情況 。
調研路上就跟同事交流,住在這里幸福嗎?
就那一天的體驗,環二很不幸福。
開車車跟車,路邊臨時停車位都沒有;走路人擠人,星巴克連坐的地方都沒有。
再加上天氣炎熱一身臭汗,一點好心情都沒了。
同事也表示很不理解:“這里除了高樓大廈好像也沒什么特別的”。
“有一家大大的優衣庫,現在隨便一個商場都有;地鐵方便一些,可是我平時開車”。
“為什么有錢人還要往市中心擠”?
因為有錢人關注的東西跟普通人不一樣。
他們想要的人均消費1000的餐廳,還是市區多,這些你看不到。
恒隆廣場甚至太古匯普通人都不愛逛,沒什么可買的,可有錢人需要。
更重要的是,對于有些居民而言,身邊的朋友都住新天地、黃浦濱江這些地方,自己也只能買市中心。
一方面是住得近交流方便,一起聚個餐逛個夜店等等;
一方面是需要這個居住氛圍。
其實你根本沒得選,你想買個300平的大平層,只有黃浦、靜安、徐匯的少數地段提供。
你想安靜一些,跑到嘉定新城發現全是100平的小三房。
不同客群對地段的評價標準完全不同。
在這個角度看,有錢人也很“可憐”。
普通人隨便找個地方住了,南翔、七寶、莘莊、顧村、三林、周浦等等,到哪都找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唯一分歧比較大的可能就學區,學區普及后各個剛需區域差別越來越小。
有錢人就難了,即使上班在南翔,也發現南翔不適合自己。
朋友圈不在這,日常聚會很麻煩;
喜歡的品牌這里沒門店,日常購物也麻煩;
孩子想讀國際學校,發現最近也得去大虹橋。
盡管市區非常擁擠,他們還是捏著鼻子一起搬到市區。
任何商業形態都需要一定的客群基礎,80年代后人口大流動四川火鍋才開到廣州。
有錢人是稀缺物種,幾百人的工廠有錢人可能就幾個。
他們集中度越高,越容易出現適配的商業形態、居住氛圍。
任何大城市有錢人都是扎堆居住,形成所謂富人區的概念。
上海之前富人區很多,未來會逐漸走向整合,一些邊緣化區域淪為中產。
反過來講,所謂的富人區對普通人意義也不大。
由于歷史原因,上海純粹的富人區不多,大部分都是豪宅、老破小共存。
大家共享一類地段,卻處于不同的時空。
最近很多中介發視頻,說在翠湖天地四期遇到了陸毅。
翠湖天地隔壁一條街就有很多五金商店、拉面之類的,對于陸毅來講,可能這些店根本不存在。
一輩子也不會進去。
那些人均1000的餐廳、熱鬧的夜店對普通人也一樣,好像根本不存在。
普通剛需堅持住在這里的意義是什么?
經過幾十年的快速發展,上海外環內資源上差距越來越小。
最先成熟的七寶,普通居民生活體驗不會明顯低于市區。
比如七寶鎮政府這里,步行可滿足幾乎所有的生活需求。
1公里內有地鐵9號線、10號線,有兩個大商場,有大公園,有肯德基,有水果店,有理發店……
之前七寶的短板是沒有好醫院,現在龍華醫院也在動工了。
可能內環很多地段也沒有這樣全面。
唯一被大家詬病的航道,其實對這邊影響也不大,尤其是再向東到文化公園這里。
七寶這個案例有些極端,其他的外環板塊其實生活便利度也不錯了。
現在上海提出中城地帶,提出進一步舊改,外環內可能迎來二次開發。
進一步夯實資源密度,進一步提升居住品質,外環內實際居住水平越來越拉平。
剛需堅守市區的意義是什么?
市區引以為傲的高端配套你享受不了,卻要承受過度擁擠、房屋質量差、房價過高等代價。
上海市區的擁擠程度,全球前列。
決定生活品質的是公共產品的能級和可達性,這方面差距不大的情況下,人口密度越低越好。
當然市區的優勢還在,引領時尚潮流、到各區距離適中、就業機會更多等等。
這些優勢可以合理計價,但是額外的溢價沒太大意義。
尤其是在基本的居住空間都滿足不了,電梯都享受不到,停車都面臨巨大難題的背景下。
大空間、電梯板樓、有私家車是主流的城市生活方式,在這些滿足之前,時尚潮流之類的溢價顯得很奢侈。
就好像花幾千塊錢買個八手愛馬仕。
哪些區域還有潛力?哪些房子還能保值?
私信獲得免費咨詢
地段有兩重含義。
第一是代指公共產品的能級和可達性,第二是全體居民主觀共識的公約數。
環二今天想說的是,不要為第二種地段支付太多溢價。
環二之前接觸過一個客戶,必須要買老靜安,希望自己戶口本、身份證上地址是靜安區。
在生活質量存在很大提升空間時,這些東西沒必要追求。
很多客戶可能沒這么極端、明顯,但是對比小區時總是高看黃浦、靜安一眼。
心里默默地加了溢價。
即使在保值維度,這樣判斷房價也容易踩坑。
因為全體居民主觀判斷是會變的,地段認知是會變的。
前幾天發了一個視頻,評論區很熱鬧,大量網友還是以人民廣場為絕對中心看待地段。
人民廣場不是珠穆朗瑪峰,天然就是最高點。
人民廣場是坐標原點,是人類用筆畫的,是城市開發的結果。
上海0坐標選了人民廣場的國際飯店,那是在1950年,是對建國前上海開發情況的蓋棺定論。
建國前市區不大,以南京路為中心非常合理。
建國后上海中心慢慢地移動到徐匯區,zz中心在這里。
尤其是1992年后,上海來了大量外國人、外地人,他們對地段的認知完全不同。
人口結構變了,地段共識肯定要變。
既然是人類用筆畫的,為什么不能再畫一次?
既然是城市開發的結果,城市繼續開發,中心有什么理由不變?
2018年我們對建國后開發成果再次蓋棺定論,明顯跟之前不一樣了。
那為什么還有人以人民廣場為中心?
因為他們出生時那里就是中心,他們讀小學那里是中心,他們高中畢業那里是中心。
成年后認知就很難改變了。
馬斯克說:“如果我們活得太久,我認為這會對社會產生負面影響。許多人會變得不愿改變自己的想法,這將會抑制新思想的產生”。
這些人會繼續堅持“人民廣場就是絕對中心,地段好不好就看離外灘的距離”,會一直把這個觀點帶入墳墓。
持這個觀點的居民越來越少,人口結構又變了,地段共識的公約數就慢慢發生變化。
00后出生時上海的坐標原點已經不是人民廣場,00后成為主流購房者,社會將建立新的共識,對一切地段重新估價。
我們現在擔心的是,00后否定一切價值。
現在BBA已經節節敗退,00后心目中這些豪車就是韭菜。
連80后熱愛的耐克現在都被拋棄了,銷售額大幅下滑。
他們會為了60后的情懷去買單地段溢價?
當然地段有價值,上海這座城市的核心競爭力是市區,代表上海城市文化的還是市區。
如果你預算5000萬,文化沉淀、居住氛圍、自然景觀都是重要因素。
如果你預算300萬,上海的文化傳承可能還不需要你承擔太多責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