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十余年研發,這項技術終于成功實現產業化。
中國建成全球首個千噸級離子液體法再生纖維素纖維生產工廠,標志著我國在綠色纖維制造領域取得革命性突破,有望重塑全球紡織業格局、為可持續制造樹立新標桿。該工廠由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研發,日前在河南省正式投產。
該工廠采用先進離子液體技術生產再生纖維素纖維,幾乎實現零排放,消除了長期阻礙傳統纖維生產的有毒溶劑的使用。離子液體團隊首席科學家張鎖江博士表示:"這標志著尖端離子液體紡絲技術真正從實驗室概念轉變為工業現實。"
中科院稱,該項目首次將這種綠色纖維技術從實驗室規模實驗推進到全面工業部署。該工藝用穩定的非揮發性離子液體替代二硫化碳、N-甲基嗎啉-N-氧化物等危險物質,不排放廢水、廢氣或固體副產品。張鎖江表示:"這重新定義了可持續纖維制造。"他補充道,離子液體是一種新型鹽類,在室溫或接近室溫下保持液態。
離子液體由有機陽離子和有機或無機陰離子組成,具有與食鹽(氯化鈉)相似的離子結構,具有不揮發性和高度可調性。與傳統溶劑相比,離子液體具有高極性、低揮發性和強抗氧化性等一系列優越特性。其結構可設計和可調節,對無機物、有機物包括高分子材料具有優異的溶解能力。更重要的是,離子液體可以溶解植物纖維素,而無需使用傳統紡絲工藝中的刺激性試劑。
該工廠使用穩定的非揮發性離子液體替代有毒溶劑,無需使用強酸、強堿和二硫化碳,顯著減少了碳足跡。與傳統化石纖維生產相比,新工藝預計每年可減少約5000噸二氧化碳排放。同時,溶劑回收系統回收率超過99%,進一步提升了其環保資質。該系統的產業化歷經十余年集中研發。設計合適的離子液體、重新定義纖維素溶解方法和優化纖維紡絲工藝,只是過程工程研究所團隊必須完成的部分科研和工程任務。
經過實驗室、中試和百噸級示范階段的驗證,該項目最終建成了一條全面運行的千噸級年生產線。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端小平在新聞稿中透露:"該項目為綠色工業化樹立了新標桿,將為實現我國雙碳目標發揮關鍵作用。"端小平總結道:"這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堅實的產業支撐。"他還表示,生產的纖維在細度、強度、拉伸性和一致性方面均符合國際標準,使其成為合成纖維和傳統粘膠纖維的可行替代品。
如果朋友們喜歡,敬請關注“知新了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