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汛期行車,砂管必須通暢。”7月15日14時25分,齊齊哈爾機務段整備線15道,8161號“黃繼光號”機車靜立待發。司機陳繼良手持檢點錘,輕觸砂管檢查牢固度,凝神觀察出砂情況。在雨季,列車穿行高坡大嶺,輪軌極易發生空轉,機砂帶來的摩擦力是行車安全的堅實保障。
作為全國青年文明號集體,“黃繼光號”機車組肩負重任,牽引三間房至海拉爾段485公里的中歐班列。這條通道上,來自武漢、鄭州、義烏等地的班列匯聚,經此駛向滿洲里口岸。機組成員需駕馭列車,穿越巍巍興安嶺與茫茫大草原,其間不僅需應對高達14.6‰的陡峭坡道,更需克服巨大的四季溫差,對駕駛技能要求極為嚴苛。
當前正值“七下八上”防汛關鍵期,機車組未雨綢繆,全面開展汛期技能提升與應急處置培訓。他們通過集中學習形式,針對防洪關鍵區段與重點注意事項強化學習,并以“篩子式”考試確保全員能力達標。為便于值乘中快速準確操作,他們將汛期行車規則——“六必停、五必降、四必報”凝練成朗朗上口的口訣。工余時間,全員反復演練汛期防空轉、防坡停等應急科目,為高效應對突發情況筑牢根基。
“‘車體晃、線路沒、橋墩斜、異物侵限必須停’…”剛完成機車檢查的陳繼良口中念著自編的順口溜。這些口訣源于《汛期行車一覽表》,每一句都直指真實險情,既實用又好記,不僅幫助青年職工迅速掌握要領,也贏得同事稱贊。
為積極備戰汛期,他們在機車工具箱內配備了擺放規整的“應急包”,防護服、響墩、信號火炬等物品一應俱全,確保遇險能即刻響應。汛期伊始,10名青年組員便主動請纓,投身重點值乘任務。
“車次87231、總重2103、計長84.0…”核實確認信息后,15時34分,一聲嘹亮汽笛劃破長空。陳繼良平穩推動操縱手柄,列車啟程。這是他汛期以來第17次往返該線路。當“黃繼光號”駛過嫩江大橋,車身上四個大字在陽光下熠熠生輝。
自1956年成立,這臺英雄機車歷經6次換型,從蒸汽、內燃跨越至電力時代。200余名成員薪火相傳,累計安全行駛超1000萬公里,牽引中歐班列逾4000列。休班時的“傳幫帶”從未間斷,博克圖、海拉爾的公寓里,常見老組員為青年“開小灶”,手把手傳授汛期行車經驗與操作技藝,讓安全理念與過硬技能代代傳承。
由日暮至晨曦,列車朝著海拉爾站穩健疾馳。窗外,貫穿草原的接觸網與鋼軌并駕齊驅,猶如軌道旁這群年輕人的青春,在平凡崗位上續寫著不平凡的擔當。
(中國日報黑龍江記者站 周慧穎)
來源:中國日報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