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詩經》里 “獻羔祭牛” 的禮儀,到庖丁解牛中 “以無厚入有間” 的智慧,牛肉在中國人的餐桌與文化里,早已不是簡單的食材。它是《齊民要術》里 “醬牛肉” 的古法傳承,是現代餐桌上高蛋白的營養擔當,既能撐起火鍋的熱辣,也能成就牛排的鮮嫩。但牛身上的學問遠比想象中深:為什么有的部位燉再久也不爛?雪花紋路藏著什么秘密?今天就從部位到烹飪,解鎖牛肉的全部美味邏輯。
牛肉的營養
每100克牛肉約含125大卡熱量,在紅肉中屬于較低水平。其蛋白質含量高達19.9-20.2克,而脂肪含量僅約4.2克,是名副其實的高蛋白低脂肪食材。
牛肉中的氨基酸組成與人體需求極為接近,特別是富含肌氨酸,對增長肌肉、增強力量特別有效。它還是鐵、鋅、硒等礦物質的優質來源,其中鐵含量達3.3毫克/100克,且為易被人體吸收的血紅素鐵。
中醫認為牛肉有補脾胃、益氣血、強筋骨、消水腫的功效,特別適合中氣下陷、體虛乏力、筋骨酸軟的人群食用。
庖丁解牛
“庖丁解牛” 出自《莊子?養生主》:戰國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時,動作如舞、聲響合樂。其技藝超凡,不在于蠻力,而在 “道進乎技”—— 他洞悉牛體結構,專從骨節縫隙下刀,避開筋骨盤結處,故刀用十九年解牛數千仍鋒利如新。文惠君由此悟得養生真諦。
這一智慧的核心,是洞悉規律、順應本然。而如今我們探尋牛各部位的吃法與種類,恰是對這種智慧的傳承 —— 摸清不同部位的特質,才能讓每一塊牛肉都發揮出最佳風味。
1. 牛腩:位于牛腹部,肥瘦相間并帶筋膜,是燉煮的首選。經典的西紅柿牛腩、咖喱牛腩都離不開它。長時間燉煮后,牛腩變得肥厚醇香,口感豐富不柴口。
2. 牛腱子:牛腿上的肌肉,筋質多,肌肉發達,是制作醬牛肉的上等原料。鹵好的牛腱子肉切開后花紋美觀,筋與肉交錯相間,口感十足。
3. 牛上腦:后頸部位的肉,肥瘦交錯均勻,質地較嫩。外層紅白相間,內層紅如里脊,適合涮、煎、炒等多種烹飪方式,也是火鍋中的常客。
4. 牛眼肉:脊背上的一塊肌肉,因外形酷似眼睛而得名。脂肪含量高,呈漂亮的大理石花紋,煎烤時汁水豐富,是制作肉眼牛排的部位。
5. 外脊(西冷):牛背部最長肌,肉質細嫩,脂肪沉積適中,是西冷牛排的原料。運動量少,肉質纖維細,非常適合煎制。
6. 里脊(牛柳/菲力):位于牛體腔內,是肉質最細嫩的部分,幾乎沒有脂肪。因運動量極少,口感最為柔嫩,菲力牛排就出自這里,烹飪時多保持三至五分熟以保持鮮嫩。
7. 黃瓜條:牛腿部外側的凈肉,純瘦,接近圓柱形,是最適合爆炒的部位。制作黑椒牛柳、冷吃牛肉的首選。
火鍋控必看
在潮汕牛肉火鍋風靡全國的今天,掌握各部位的精準涮煮時間,是品嘗美味的關鍵。
小貼士:涮肉前在牛肉上加點食用油腌制,可使肉質更為鮮嫩;所有涮煮時間均從肉片完全浸入滾湯開始計時。
烹飪妙招
1. 選對部位:燉煮首選牛腩,其肥瘦相間帶筋的特點讓燉出的牛肉口感豐富不柴口。
2. 不焯水:傳統做法常先焯水去雜質,但這會讓鮮味流失。改用直接煸炒加料酒,既可加速成熟又能鎖住鮮味。
3. 加茶增香:老話說“羊肉蘿卜牛肉茶”,燉牛肉時加入一小撮紅茶,既能提香又能加速軟爛,且不影響原味。
4. 姜醬組合:姜切片小火炒香后,加少許黃醬,“姜不離醬”的組合不僅加速熟爛,還能凸顯牛肉香味。
5. 鹽后放原則:燉煮快完成時再加鹽。鹽加得過早會使肉質緊縮,大大延長煮爛時間。
關于牛肉
1. 牛肉挑選三法則
一看:新鮮牛肉肌肉呈棕紅色且均勻,脂肪淡黃或白色。變質牛肉則呈深紫色,脂肪無光澤甚至發綠。
二聞:新鮮肉有正常肉腥味,變質肉則有氨味或酸味。
三摸:新鮮肉有彈性,指壓凹陷立即恢復;變質肉無彈性且嚴重粘手。
2. 世界最貴牛肉
日本和牛被譽為“國寶級”牛肉,其A5級別的肉中脂肪呈細致的大理石花紋,第七、八肋間眼肌面積可達52平方厘米。和牛評級包括“步留等級”(A-B級)和“肉質等級”(1-5級),A5為最高級別。
3. 肌肉巨無霸
比利時藍牛以其驚人的肌肉量聞名,比普通牛肌肉量多20%,脂肪含量卻少30%。這種特征源于肌肉生長抑制素基因的自然突變,通過150年選擇性育種固定下來。不過這種牛幾乎都需剖腹產,且小牛多有先天缺陷。
4. 牛肉禁忌知多少
牛肉不宜與豬肉、白酒、韭菜、小蒜、生姜同食,易致牙齦炎癥;有皮膚病、肝病、腎病的人應慎食;服用氨茶堿期間也忌食牛肉。
健康食用建議
按 “營養 + 口感” 給你劃重點,建議多吃的 6 個 “優質部位”,這幾個部位要么高蛋白低脂肪,要么營養密度突出,同時口感在線,日常可以放心吃:
- 牛腱子蛋白質含量高,筋膜豐富卻不柴,鹵煮后筋肉彈牙,營養又耐嚼
- 牛里脊(菲力)幾乎純瘦肉,肉質細嫩到入口易嚼,蛋白質吸收率高
- 牛腿肉瘦肉占比高,脂肪少,適合切絲爆炒,鮮嫩不膩
- 牛霖肉位于牛后腿,肉質緊實低脂,鹵、醬后軟嫩入味
- 牛股內肉(黃瓜條)純瘦無筋,纖維細膩,爆炒后嫩滑不塞牙
- 牛血鐵元素 “寶庫”,且是易吸收的血紅素鐵,口感嫩滑像豆腐
建議適量吃的 4 個 “美味部位”—— 好吃但營養稍遜。這些部位勝在風味獨特,但脂肪或結締組織較多,營養性價比普通,偶爾解解饞就好:
- 牛上腦肥瘦交錯自帶奶香,涮火鍋超香,但脂肪含量不低
- 牛胸肉尤其是 “胸口朥”,脆嫩不膩是特色,但本質是脂肪組織
- 牛肩肉嫩中帶筋適合鹵煮,不過筋膜較多,消化負擔稍重
- 牛腩肥瘦相間燉著香,但脂肪占比高,多吃容易熱量超標
(小貼士:所謂 “適量”,指每次食用不超過 100 克,每周 1-2 次即可;而 “多吃” 部位也建議控制在每天 50-80 克,均衡攝入更健康)
從《詩經》里的祭祀食材到如今火鍋里的肉片,牛肉的生命力從未褪色 —— 既因高蛋白的營養,也因人們對其肌理的認知。就像庖丁懂牛,我們摸清牛腱子宜鹵、里脊宜煎,便把古老智慧化作了日常美味。
選對部位、用對做法,便是讀懂了牛肉的價值。往后再吃牛肉,無論是涮燙還是煎烤,都能多份篤定。這就是美食科普的意義:讓每口吃食,既知其味,也知其所以然。
你可能還喜歡
版權聲明:部分圖片內容來源于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本公眾號只傳播正能量,積極向上,無任何商業目的,若有侵權,請聯系刪除!禁止任何形式的搬運,違者定將追究,感謝理解!
點擊名片
感謝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