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子甯是一個對科研近乎癡迷的學生。
國際頂刊審稿人,兩年發表7篇論文——這樣的履歷,居然屬于一名大三本科生?
7月17日,川北醫學院通報調查結果,稱這名本科生在獎項申請答辯的PPT里,成果表述不嚴謹引發質疑。而這名本科生在回應媒體時稱,他沒有搶別人的科研成果,也沒有抄襲剽竊,都是團隊一起拼出來的。
為何引發質疑?
列舉的“成績單”讓人眼花繚亂
網傳的答辯PPT里,川北醫學院口腔醫學院2022級本科生羅子甯的“成績單”讓人眼花繚亂:兼任多個頂級期刊審稿人;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身份,在《自然·機器學習》《JAMA內科學》等頂刊發表7篇SCI,累計影響因子149。
PPT里還列舉了他2024年的“戰績”:從《柳葉刀》到《自然》再到《JAMA》,這些學術界頂流期刊里都有他的名字——有時是第一作者,有時是通訊作者。
一個大三學生,真能牛成這樣?有網友直接叫他“羅博士”,調侃稱其科研能力超過很多博士。
成果是否真實?
論文均有DOI,參與3篇論文審稿
針對網友的質疑,川北醫學院成立專項工作組,重點調查羅子甯的成果是不是真的。
對于羅子甯已經發表的那7篇論文,經工作組檢索,截至7月16日,這7篇論文的期刊影響因子累計164.8,比網傳的149還高。細看類型:1篇研究論文、1篇綜述、1篇評論文章,這3篇他是第一作者,有老師指導參與;另外4篇評論文章,他是通訊作者。
羅子甯表示,他在PPT展示過程中未對已經發表的7篇論文的類型進行詳細標識,引發了網友的誤解,“在學校獎項的評選過程中,我的研究論文和綜述已得專項滿分。說論文的篇數,是想讓老師和評委更充分地了解我們團隊?!?br/> “期刊發表論文通常分為Article(研究論文)、Meta analysis(薈萃分析)、Letter(評論)和Editorial(社論)等類型。Article是最主要的論文類型,是科研人員完整的研究結果。而Letter是學術評論,是作者的觀點或對已發表文章的看法。從文獻屬性來看,只要是刊登在SCI收錄期刊上的Letter,擁有DOI(數字對象唯一標識符)并被數據庫檢索,通常會被認定為正式科研成果。羅子甯發表的7篇文章均有DOI,這對于本科生來說已經相當不容易了。”川北醫學院科技處副處長吳昌強說。
經調查核實,羅子甯曾收到部分期刊的審稿邀請,并實際參與了3篇論文審稿。
他是怎樣一個人?
對科研近乎癡迷,很有創新能力
川北醫學院口腔醫學院院長劉英教授,是羅子甯團隊的指導老師之一。“他對科研近乎癡迷,有很強的執行能力,我給他提方向,他和他的團隊很快就會落實?!眲⒂⒑苄蕾p羅子甯和他團隊的科研能力,“他是一個熱愛科研、很有創新能力的學生,學院給予他足夠的支持和引導,讓他一直保持科研的熱情?!?br/> 劉正龍教授是學校計算機和高等數學課程的老師,也是羅子甯參加全國大學生計算機設計大賽的指導老師。“羅子甯的自主學習能力比較強,他經常在網上學習計算機課程,在人工智能和醫學交叉方面較為擅長,具有較強的科研敏銳度與執行力?!眲⒔淌谡f。
據介紹,羅子甯癡迷計算機,大一就一頭扎進科研,先是拉了個計算機興趣小組,后來直接在學校“表白墻”發布“組團搞科研”的招募令。大二那年,科研小組正式成立,成員全部來自本校,跨年級、跨專業,成員分成9個小組,既分工合作又各有側重,最多時超過100人,現在還有70多人。
對話當事人
我是一個科研新兵很多地方做得不夠規范
記者:
你真在頂刊當審稿人?羅子甯:我參與審稿是事實,并有郵件為證。當審稿人沒有報酬,但是沒錢我也要干,一是想讓業內認可,二是審稿時能學到很多東西。
記者:你和你的團隊沒有自己的實驗室,怎么開展科學研究?
羅子甯:
我們雖然沒有自己的實驗室,但是學校和學院科研平臺都對我們開放。同時,我們團隊所從事的科研通常不需要基礎實驗來驗證,借助人工智能、生物信息學等研究手段是可以實現的。
記者:
你怎么看這次爭議?羅子甯:沒有想到會引起這么大的關注和爭議。我是一個科研新兵,很多地方做得不夠規范,比如在材料中未明確標識論文類型,應該說清楚、講明白,我的表述不夠嚴謹,引起大家的歧義和誤解,對此我深表歉意,也感謝大家對我的理解和包容。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蘇定偉攝影報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