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當城市漸漸蘇醒,蜀山區五里墩街道團安村社區的街巷中,響起熟悉的腳步聲,朱壽林又提前一小時到崗了。這位被居民親切地稱為“小巷總理”的社區書記,總愛趕在上班前到各個小區轉一轉。
“入黨時宣誓,為人民服務,這不是一句空話。”朱壽林翻開泛黃的會議記錄本,上面密密麻麻地記滿了居民反映的問題和解決情況。多年來,這個皮膚黝黑的漢子和社區小伙伴們,用腳步畫出一張張民情地圖,用行動踐行諾言,用真心換取民心。
巷口議事解民憂
在淠河路三十八所恢復樓的巷口,一棵大樹下圍坐著十幾位居民。“小區停車秩序要規范”“公共通道得保持暢通”……6月26日,一場露天議事會上,居民你一言我一語,拋出了最近的煩心事。朱壽林邊聽邊記,能當場解決的立即解決,需要協調的便集思廣益,共同商討對策。
“小巷議事會”上,居民反映問題。
這個充滿煙火氣的議事場所,曾是堆滿垃圾的衛生死角。考慮到老舊小區活動空間不足,社區通過“微改造”將其打造成公共休閑區。如今,綠蔭下的水泥桌凳既成了居民納涼聊天的好去處,也變身社區治理的“前沿陣地”——從家長里短到小區規劃,居民訴求在這里都能得到響應。
2017年以來,團安村社區創新設立“小巷議事會”,把協商平臺搬到居民家門口。像這樣的議事點,社區不少于4處,妥善解決了燃氣改造、環境提升、加裝電梯等民生難題,真正實現了“小事不出巷,難事共商量”。
鄰里守望護銀發
團安村社區老年居民眾多,其中不少是子女不在身邊的空巢、獨居老人。為切實解決老人們的日常生活照料、健康管理和安全保障等問題,社區創新推出“鄰里守望”機制,充分發揮熟人優勢,織密為老服務網絡。
“我們建立了常態化走訪制度,工作人員定期上門或電話聯系,及時掌握老人需求。”朱壽林介紹。
社區還發動居民參與關愛老人工作。小區里的老人平時喜歡一起聊天散步,要是發現誰突然沒露面,或者一整天沒動靜,都會主動反映。這種鄰里互助機制成效顯著。居民組長劉勇就曾接到群眾反映,獨居老人錢朝桂一天未出門,上門查看后發現老人在家里摔倒了,當即聯系家屬并將老人及時送醫。
朱壽林定期到社區走訪,了解居民需求。
居民劉義銀長期受銀屑病困擾,高昂的醫藥費讓他一籌莫展。得知情況后,朱壽林帶領社區工作人員主動陪同就醫,并幫助其進行醫保報銷,每年能節省2萬多元治療費用。“我們老年人不會用智能手機,多虧社區幫我解決了這個難題。”劉義銀說。
針對老年人的健康需求,社區還整合轄區優質醫療資源,打造“曙光醫巷”黨建品牌,為突發疾病的老人提供上門初診服務。“我們構建‘巡診+義診+分診’的全方位健康守護模式,幫助老人更好地管理健康,提升晚年生活質量。”朱壽林表示。
初心寫在崗位上
社區始終將群眾需求放在首位。建于上世紀80年代的三十八所恢復樓因水壓問題多年未安裝消防栓,隨著電器使用量增加,消防安全隱患令朱壽林深感擔憂。
事關消防安全,社區立即行動,通過“小巷議事會”征求居民意見,協商安裝費用,達成一致意見后,向供水、消防部門申請并聯系建設單位開始施工。
“小巷議事會”上,朱壽林和居民共商社區的大情小事。
不久前,水槍射程達6層樓高的消防栓順利安裝,居民懸著的心終于放下了。
轄區林業廳小區是老舊小區,沒有電梯。社區主動作為,幫助居民樓申請安裝電梯。居民秦松濤稱贊道:“除了安裝電梯,社區還實施了亮化工程和智能體育設施建設,現在出行、休閑都很便利!”
社區主動作為,幫助林業廳小區樓申請加裝電梯。
“看著群眾的期盼一步步變為現實,心里特別踏實。”談起入黨初心,有著18年黨齡的朱壽林說,“入黨后,我更加明白肩上的責任,必須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落到實處,為百姓多做實事。”
作為基層工作者,沒有豪言壯語,只有默默奉獻,朱壽林和社區隊伍就像一面面旗幟,始終插在群眾最需要的地方,永遠飄揚在百姓心里。
來源 | 合肥日報 孫冬冬 殷亮亮 朱琛琛 季云岡
審核 | 朱琛琛 責編 | 吳亞曉岳 編輯 | 李瑜琪
平臺建設及技術支持 | 安徽新媒體集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