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是壓倒性的12160張同意票,一邊是冷冰冰的制度門檻。
一邊是民意如山倒,一邊是規則如磐石。7月13日的南投,上演了臺灣民主史上最荒誕的一幕:67%的人說滾蛋,25%的門檻卻說不夠格。
當12160票敗給了一個百分比,誰才是這場鬧劇的真正輸家?臺灣的民主,還能經得起幾次這樣的折騰?
6293票的懸崖:一腳踏空的臺灣民主
這不是什么高深的政治學問題,這就是簡單的數學題被玩壞了。12160票對5867票,這樣懸殊的票數差距,在任何正常的民主制度下都足以決定勝負。
可是在臺灣,一個冷冰冰的25%門檻就能讓民意瞬間歸零。更荒誕的是,當初陳玉鈴當選縣議員時,只需要5028票就能坐上這個位子。
現在要把她請下來,卻需要14302票才夠格。這是什么神仙邏輯?2.4倍的票數差距,把民意當兒戲的制度設計暴露無遺。
南投縣的總投票人數是57207人,按照25%的門檻計算,需要至少14302票同意才能成功罷免。最終的投票率只有31.76%,就差那么一點點,民意的表達就被制度的鐵壁擋在了門外。
這場投票的結果,不是民意的勝利,也不是制度的勝利,而是整個臺灣民主的集體敗北。
當67%的投票者明確表達了"同意罷免"的意愿,卻被一個技術性門檻否決時,這已經不是民主,而是技術官僚制的勝利。
民意在制度面前顯得如此蒼白無力,臺灣的民主制度到底是保護民意,還是在扼殺民意?
5028票能上臺,14302票才下臺:誰設計的天才規則?
這套讓人摸不著頭腦的制度設計,背后有著"深刻"的政治考量。罷免門檻的設立初衷,據說是為了防止惡意罷免,避免少數人濫用罷免權。
聽起來很有道理,但實際執行起來卻變了味。當初制定這個規則的時候,立法者大概想不到會出現這樣的荒唐局面。
當選門檻和罷免門檻的設計邏輯完全不在一個頻道上。當選時只需要在有限的候選人中獲得相對多數,罷免時卻要達到選區總人數的絕對比例。
更荒誕的對比來自其他選區。新北市的洪孟楷,當選時拿到了15.8萬票,罷免門檻卻只需要9.6萬票。
為什么同樣是罷免,不同選區的門檻差距如此懸殊?這種因地制宜的門檻設計,讓整個制度顯得更加混亂和不公平。
政治學者李鴻源直言不諱地指出,這種制度設計可能產生"少數否決多數"的反民主效果。賴清德政府面臨的"朝小野大"困境,更是讓這種制度博弈變得復雜。
民進黨在立法院只有51個席位,還不到總數的一半,比國民黨少了一席。在這種權力格局下,柯建銘提出的"大罷免"策略,實質上是一場制度博弈的政治算計。
如果能通過罷免減少在野黨席位,民進黨就能重新掌握立法主導權。但這種算計遇到了制度設計的鐵壁,民意和制度的斷裂暴露得淋漓盡致。
朱立倫拼命吆喝,民眾集體裝聾:動員失效的尷尬現實
面對陳玉鈴罷免案的"驚險過關",藍營開始了瘋狂的反擊行動。朱立倫親自上陣,帶著蔣萬安、侯友宜、盧秀燕、韓國瑜等一眾大咖齊聚臺北。
這個豪華陣容,在平時足以讓任何政治活動"場場擠爆"。但現實卻給了所有人一個響亮的耳光。
表面上的"氣氛熱烈",掩蓋不了基層動員力不足的尷尬。朱立倫喊破嗓子要民眾投下"不同意罷免票",可真正愿意跑去投票站的人寥寥無幾。
更尷尬的是,這種動員失效并不是藍營獨有的問題。民進黨引以為傲的"青鳥行動",在實際操作中同樣露了怯。
一場大雨就能讓演講臺上的人比臺下的觀眾還多,這樣的動員能力實在讓人不敢恭維。
對比2020年韓國瑜高雄市長罷免案的成功,差距一目了然。當時93萬同意票對25萬不同意票,投票率高達42%,民意表達清晰有力。
那次罷免的成功,是因為民意足夠強烈,超越了所有技術性門檻。
而陳玉鈴案的失敗,暴露出的是另一個更深層的問題:政治疲勞。臺灣民眾對藍綠之間的口水戰已經厭倦,對這種政治表演已經產生了免疫。
不管是朱立倫的"民意保衛戰",還是賴清德的"團結十講",都難以激起民眾的政治熱情。
這種政治冷感背后,是臺灣社會對制度化政治斗爭的深度反思。
當政治變成一場數字游戲,當民意被技術性條款綁架,民眾選擇用腳投票。31.76%的投票率,就是對整個政治生態最好的諷刺。
臺風+關稅+團結十講:三重變數下的政治豪賭
726大罷免還沒開始,變數就已經滿天飛了。賴清德原本精心計算的政治時機,正在被一連串意外因素打亂節奏。
首先是臺風過境,南部地區停電斷網,民眾忙著搶修救災,哪有心思關注政治罷免。
盧秀燕和蔣萬安抓住這個機會,狠狠批評賴清德政府的優先級錯亂。"南邊的群眾正在泡在水里受苦,你們卻在搞護臺大繞境",這樣的批評確實有些道理。
天災人禍的對比,讓大罷免顯得更加不合時宜。更要命的是特朗普的關稅大棒正在逼近。
賴清德為了讓美國在關稅問題上手下留情,已經把姿態放得很低,承諾了大量資源和誠意。如果最后關稅還是降不到10%以下,民意反噬將比任何罷免案都來得猛烈。
第三個變數是賴清德自己搞砸的"團結十講"。本來想通過巡回演講拉票造勢,結果卻因為爭議言論頻頻翻車。
扭曲歷史、敗壞"路人緣",連綠營內部都開始批評他的表現。迫于壓力,賴清德只好宣布將"團結十講"無限期延后。
這個決定等于承認了自己的政治判斷失誤,對726大罷免來說無疑是個負面信號。政治專家預測,如果這些負面因素繼續發酵,很容易產生對藍營有利的"受害者癥候群"。
民調數據也在印證這種趨勢。臺灣民意基金會的最新調查顯示,54.3%的民眾不同意大罷免,同意的只有39.7%。
更關鍵的是,專家預估726大罷免的投票率可能低于40%,這對民進黨來說絕不是好消息。當初陳玉鈴案31.76%的投票率已經讓罷免失敗,如果726的投票率更低,大罷免很可能變成大敗北。
朱立倫的背水一戰和賴清德的政治豪賭,最終的勝負將在一個月后見分曉。但不管結果如何,這場鬧劇已經充分暴露了臺灣民主制度的深層缺陷。
當制度設計和民意表達產生系統性沖突時,輸的永遠是對民主抱有信心的普通民眾。
結語
6293票的差距,撕開的不只是一次投票的傷口,更是整套游戲規則的遮羞布。
726大罷免或許只是這場制度鬧劇的中場休息,真正的大戲還在后頭。當制度和民意硬碰硬的時候,輸的永遠是相信規則的老百姓。
面對這樣的數字游戲,你還相信手里那張選票的分量嗎?評論區聊聊你的想法。
《大罷免有新變量,臺學者曝民進黨4隱憂恐翻車》看看新聞
《朱立倫為臺北5名藍營民代催票,喊話讓柯建銘取代韓國瑜的夢想破碎》海峽導報
《民進黨南投議員陳玉鈴罷免案失敗,但懸殊的票數差讓綠營感到震撼》海峽導報
《臺灣主流民意傾向不同意大罷免,但投票率是決勝關鍵》 聯合早報
《全臺唯一綠營罷免投票,議員宣布保住席位》聯合導報
《少數推翻多數!中國國民黨批大罷免門檻制度荒謬》東南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