擰巴的伊朗,兩個話鋒,兩種態度,三重困境,一個結局。
兩個話鋒,最新的兩個表態,一個是最高領袖哈梅內伊的,一個是總統佩澤希齊揚。
兩種態度,一個來自強硬的保守派,一個來自緩和的改革派。
三重困境,外部軍事威脅、經濟崩潰和社會裂變。
一個結局,伊朗的結局,我們最后說。
事實上,“脆弱的?;稹焙笠晾实玫搅诵┰S喘息的機會,但都是被動的。
如今,即便美國重新入局俄烏沖突,也沒有放松涉足中東的地緣政治。
可以說,伊朗正站在命運的十字路口,但是無論。
兩個話鋒
伊朗的政治舞臺上,始終存在著兩種交織卻又對立的聲音。
一個是代表保守強硬派的最高領袖哈梅內伊,一個是代表改革派的總統佩澤希齊揚。
新聞報道是這樣說的:
16日,哈梅內伊在會見司法部門官員時發表講話說,伊朗對美國襲擊的反擊是極其精準的打擊,“目標是美國在地區內極其敏感的核心設施”。他說:“伊朗還能對美國及其他方面實施比這更沉重的打擊。”
很強硬,作為伊朗的領袖,哈梅內伊每次面對美國和以色列態度都很強硬。
這次也不例外,哈梅內伊的講話,再次彰顯了保守派的強硬底色,這也代表著很大一部分伊朗人的思想。
這番表態雖然延續了他一貫對美國和以色列的對抗姿態,仿佛在向外界宣告:伊朗的尊嚴與生存,只能靠實力捍衛。
有點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內的意思,但是不多。
然而,僅僅兩天前,總統佩澤希齊揚卻是另外一種話鋒,而且與領袖哈梅內伊截然不同。
新聞報道是這樣說的:
7月14日,佩澤希齊揚向海外伊朗人發表公開信,明確表示伊朗正在“動員一切力量,包括付出政治努力,爭取與美國實現和平”,并強調“與美國的外交之窗是敞開的”。他提出需重建美伊互信,并敦促美國避免為以色列卷入中東沖突,稱這場戰爭“不是美國的戰爭”。
佩澤希齊揚多次強調,重啟談判需確保談判期間以色列不會發動襲擊,否則無法信任美國。
佩澤希齊揚在7月初接受塔克·卡爾森采訪時這樣說的:
“若要重啟談判,必須解決如何重建信任的問題——如何保證以色列不會在談判中再次襲擊伊朗?”
一句話扯明白,美伊和談可以重啟,但是以色列不能再搞小動作,不能再搞突然襲擊,不能再搞“斬首行動”。
總統佩澤希齊揚的話鋒,充分說明了伊朗對美以的不信任,也暴露了改革派試圖通過外交破局的迫切。
兩種話鋒,對應的是兩個陣營,兩種態度。
兩種態度
話鋒的差異,本質是政治態度的分野。
伊朗保守派與伊朗改革派目前的角逐,始終圍繞著“如何應對美以”這一核心命題展開。
因為這是國家存亡,安寧的基礎。
這也是為什么立國之戰時,偉人說出的那句“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p>
這也是為什么在面對日本侵略時,我們會努力促成國共合作,一致對外。
但有些道理我們明白,別的國家并不明白。
當然,伊朗也不是不能統一思想,當外部矛盾成為主要矛盾時,也有過。
上一輪伊以沖突中,領袖哈梅內伊和總統佩澤希齊揚的態度也有一致的時候。
這也說明了,在伊朗的政體下,最終話語權還是在哈梅內伊。
所以報道是這樣說的:
伊朗改革派與強硬派協調:公開信提到伊朗當局正“統一內部意見”,暗示其親美傾向需與最高領袖哈梅內伊主導的強硬派協調。佩澤希齊揚此前表態稱,若哈梅內伊反對對話,將以領袖意見為準。
保守派以哈梅內伊為核心,堅信對美以的妥協等同于退讓。
他們認為美國的遏制戰略從未改變,以色列對伊朗的敵意根深蒂固,唯有“以強硬對強硬”才能守住國家底線。
這種態度源于對歷史的記憶。
從伊斯蘭革命后美國的長期制裁,到以色列多次對伊朗核設施的突襲,保守派堅信“示弱只會招致更貪婪的索取”,因此堅持“抵抗經濟”路線,試圖通過內部整合與軍事威懾,在封鎖中實現自主生存。
然而,改革派則更關注民生與現實壓力。
佩澤希齊揚的團隊深知,持續的制裁已讓伊朗經濟瀕臨崩潰,普通民眾對“面包”的渴望遠勝于“對抗”的口號。
他們主張以“外交緩和”為突破口,通過重啟核協議、緩解制裁,為經濟爭取喘息空間。
但改革派的努力始終受制于權力結構:佩澤希齊揚曾明確表態“若哈梅內伊反對對話,將以領袖意見為準”,而議會近期通過的《統一內部意見法案》,表面是“協調立場”,實則以制度性約束限制著改革派的外交空間。
這種“保守主導、改革妥協”的格局,使得伊朗的對美政策始終在“對抗”與“接觸”之間搖擺。
既不敢徹底關閉談判窗口,又難以真正放下對抗姿態,最終陷入“談不成、打不起”的尷尬。
這兩種態度的背后,是伊朗“雙軌制”權力架構的現實。
哈梅內伊掌握著軍隊、司法、媒體等核心權力,代表著保守派的“抵抗”邏輯。
佩澤希齊揚作為民選總統,承載著部分民眾對經濟緩和的期待,試圖以“接觸”緩解外部壓力。
無論兩種態度如何,伊朗目前始終要面對的是三重困境,三個不得不解決的棘手的問題。
三重困境
無論內部態度如何博弈,伊朗正面臨著三重難以破解的困境,每一重都在壓縮其生存空間。
其一,外部軍事威脅步步緊逼。
伊以沖突在美國總統特朗普的“謾罵”中,互射一波導彈,最終達成了“脆弱的停火”。
為什么是脆弱的呢?因為根本矛盾沒有結局,伊朗繼續想擁有核武器,而以色列是絕對不允許伊朗有這玩意兒。
不然伊以沖突時,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就不會在美國耗費巨資,派B-2,千里迢迢去轟炸伊朗核設施后,得知并未毀滅伊朗擁有核武器的根本時,再次對伊朗發起襲擊了。
如今,美國及其盟友已明確將8月底設為伊核協議的最后期限,宣稱“若未能達成協議,將對伊朗施加嚴厲制裁”。
而以色列的立場更為激進,它不僅要求伊朗放棄核武器研發,更追求“核能力清零”,即徹底摧毀伊朗和平利用核能的基礎。
這種遠超“棄核”范疇的要求,本質是要剝奪伊朗的戰略威懾能力。
為達目的,以色列已多次付諸行動,清晰傳遞出“軍事打擊隨時可能升級”的信號。
美國則在背后加碼,升級卡塔爾的“愛國者”反導系統,與以色列形成“威懾+圍堵”的雙重壓力。
其二,經濟崩潰的陰影揮之不去。
長期制裁下,伊朗里亞爾匯率跌至歷史低點。
多低呢?
1里亞爾只能兌換0.00017人民幣。
戰爭一旦開啟,什么最緊缺,藥品,但是目前伊朗在國內藥品供應不足的情況下,進口藥品價格飆升300%,民生領域一片凋敝。
我們好些都看過《我不是藥神》,當病人面對購買藥品的付出是沒有底線的,即便傾家蕩產,因為人的本性,動物的本能,兩字“活著”。
所以伊朗面對的經濟困境也是如此,有些東西不得不買,經濟持續惡化。
哈梅內伊領導的保守派推崇的是“抵抗經濟”,一直讓革命衛隊控制的石油、商業網絡在制裁中膨脹,卻加劇了經濟結構的畸形。
這就造成了一個局面,少數群體從“對抗”中獲利,多數民眾卻在貧困線掙扎。
一句話,大多人受苦,極少數人享福。
這種“越制裁,少數人越富”的悖論,讓總統佩澤希齊揚領導的改革派的“外交緩和”主張失去了現實支撐,也讓經濟困局陷入“制裁—對抗—更嚴重制裁”的惡性循環。
這也是美國和盟友提出嚴厲制裁最后期限后,伊朗國內出現不同話鋒,不同態度的原因。
有的人會從中獲利,有的人則會受更多的難。
這個世界再怎么發展,都離不開一句話“不患寡而患不均”。于是社會的不和諧,甚至裂變就產生了。
其三,社會裂變的裂痕不斷加深。
隨著伊朗經濟困境的加劇,伊朗的社會結構也在變化。
原本“靠自己打拼”的中產階級因為制裁墜入貧困,于是就對保守派的態度不樂意了,于是轉而支持改革派的“求變”主張。
可是,革命衛隊及其關聯群體則依托“抵抗經濟”獲利,成為保守派的堅定擁躉,與改革派形成了對立。
2025年6月德黑蘭的小規模抗議中,曾經出現過“要面包不要核計劃”的標語。
這些聲音,正是這種社會裂變的縮影。
當“國家安全”與“民生溫飽”形成對立,社會共識的撕裂已難以彌合。
而這種內部撕裂,又被外部的美國和以色列視為“可乘之機”,進一步通過制裁與輿論滲透,放大伊朗的內部矛盾。
最終讓,伊朗成為對以色列沒有威脅的存在。
一個結局
三重困境的交織,讓伊朗的結局逐漸清晰。
若不接受美以“核能力清零”的要求,等待它的將是更猛烈的打擊。
美國與以色列的目標早已明確。
不僅要阻止伊朗擁有核武器,更要徹底消除其核潛力,從根本上瓦解伊朗的戰略威懾。
這種“清零”要求,遠超伊朗的底線。
作為《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締約國,伊朗始終堅持“和平利用核能”的權利,而“核能力清零”意味著剝奪其發展民用核技術的資格,實質是要將伊朗降為“戰略矮國”。
8月底的最后期限,本質是美以的“最后通牒”。
若伊朗拒絕妥協,美國及其盟友的“嚴厲制裁”將接踵而至,而以色列極可能率先動用軍事手段。
從針對核科學家的暗殺,到對核設施的精準打擊,甚至不排除擴大至對伊朗本土的全面突襲。
即便伊朗選擇部分妥協,美國國內親以勢力與以色列的強硬立場,也注定讓協議成為“一紙空文”。
以色列絕不會容忍伊朗保留任何“潛在核能力”,而美國的“戰略壓制”也不會因一紙協議終止。
哈梅內伊的“戰斗到底”與佩澤希齊揚的“和平努力”,最終都難以改變這一軌跡。
只要伊朗不放棄核能力,美以的打擊就不會停止。
這場博弈的核心,從來不是“是否棄核”,而是“伊朗能否接受戰略臣服”。
而對一個有著悠久歷史與民族尊嚴的國家而言,這種臣服或許比戰爭更難承受。
于是,結局早已寫就,在核陰影的籠罩下,伊朗的抗爭與妥協,最終都將指向更激烈的沖突。
這不是宿命,而是大國博弈中,弱小者難以掙脫的現實枷鎖。
最高領袖與總統的雙重表態撕裂出不同的外交路徑,保守派與改革派的角力折射出內部的戰略分歧。
而外部軍事威脅、經濟崩潰與社會裂變的三重困局,正將這個國家推向一個難以逆轉的結局。
這個世界,何嘗不是一個草臺班子,這方唱罷,那方起!
但是,行不行,還得自己說了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