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環球網報道,美國財長貝森特接受美媒采訪,首次明確中美第三輪經貿談判或于8月舉行。這場被外界視為“關鍵節點”的對話,背后藏著美方怎樣的考量?
距離中美關稅豁免期截止只剩不到一個月——2025年5月12日雙方約定的90天暫停加征關稅協議,8月12日將到期。貝森特在采訪中反復強調“市場無需擔心截止日”,這種反常的“安撫”姿態,暴露了美方急于推進談判的焦慮。畢竟,過去幾個月里,從芯片到能源,從制造業到科技合作,中美博弈的戰線越拉越長,而美方手中的籌碼正悄然發生變化。
特朗普(資料圖)
貝森特透露的消息里,有兩個細節值得注意。其一,美方希望談判時間定在8月初,地點可能在第三國,這說明美方不僅在調整談判節奏,更在主動適應中方的日程安排——過去兩年里,類似的“靈活”很少出現在美國對外談判中。其二,英偉達H20芯片的對華出口許可被正式批準,貝森特直接將其定義為“談判的一部分”。這款被美方視為“限制中國AI發展”的關鍵技術產品,如今成了推動對話的“敲門磚”,背后的邏輯很現實:單純的技術封鎖沒擋住中國芯片產業的進步,反而讓美國企業失去了市場機會。
特朗普政府的策略轉向更明顯。過去幾年,他習慣用“高關稅”“技術禁令”當籌碼,但現實是,這些手段不僅沒壓垮中國,反而刺激了中國芯片產業的自主研發。2025年上半年數據顯示,中國本土芯片企業在成熟制程領域的市場份額已提升至35%,部分技術指標接近國際先進水平。這種情況下,特朗普的態度悄悄軟了下來——他在最近一次公開講話中提到中美芯片競爭時,不再提“徹底壓制”,而是說“要友好競爭”。所謂“友好”,不過是承認單靠打壓行不通,得換個思路。
特朗普(資料圖)
但“友好”不代表放棄博弈。特朗普的另一個動作更值得警惕:他近期多次暗示,可能對100個較小國家商品加征超10%關稅。這種“柿子撿軟的捏”的策略,本質是把經貿關系工具化——既然搞不定中國,就從其他市場找補。不過,這種做法未必能奏效。巴西總統盧拉曾直言:“特朗普只尊重有原則的談判方。”過去幾年,東南亞、中東多個國家在貿易問題上頂住美方壓力,堅持與中國合作,就是最好的例證。
回到第三輪談判本身,中方的態度始終清晰而穩定。外交部發言人多次強調,中方愿與美方加強對話,但合作的前提是平等尊重。中美關系的未來,取決于雙方能否將元首共識轉化為具體行動,能否以互惠方式解決分歧。目前來看,中方對談判節奏的把控更從容——既不急于官宣時間,也不放棄觀察美方誠意的機會。畢竟,過去幾年的經驗表明,只有美方真正拿出解決問題的誠意,談判才能取得實質進展。
特朗普(資料圖)
從貝森特的“靈活”表態,到特朗普的策略調整,再到中方的穩定立場,第三輪談判的走向已初現輪廓。它可能不會解決所有分歧,但至少提供了一個契機:讓雙方有機會坐下來,重新梳理彼此的利益交匯點。畢竟,在全球經濟復蘇乏力、科技競爭白熱化的當下,中美作為兩個最大經濟體,合作的空間遠大于對抗的可能。
至于特朗普所謂的“下血本”,本質上不過是博弈中的策略調整。真正決定談判結果的,從來不是某一方“讓步”的多少,而是雙方能否在平等基礎上找到共同利益。第三輪談判或許不會有驚天動地的成果,但它至少能讓中美關系的未來,多一分確定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