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徐 駿作(新華社發)
當老人需要出院返鄉靜養,當術后患者需要轉往康復機構,當異地求醫的患者渴望回到熟悉的環境休養——這些事雖非生死攸關,卻牽動萬千家庭。然而,當前正規非急救轉運服務供給不足、相關規則尚不明晰,使得部分患者及家屬有時不得不面對收費混亂、資質存疑的“黑救護車”,既添焦慮,更埋下安全與費用的雙重隱患。
人口老齡化程度加深、醫療資源分布不均,使得非急救轉運的需求持續增長。現有的急救體系主要聚焦于院前醫療急救,對這類“不急卻必需”的服務,無論是資源投入還是制度設計,都顯得不足。更關鍵的是,對于“非急救醫療轉運”本身的法律定位、服務標準、資質要求和價格規范,長期以來缺乏清晰統一的界定,客觀上給不合規的運營提供了空間。收費高低隨意、服務質量參差、安全保障缺失,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患者和家屬權益容易受到侵害。
破解難題,重在“疏堵結合”、標本兼治。在“疏”的方面,多地已展開積極探索:有的城市依托現有急救調度平臺,增設非急救功能模塊,對車輛人員進行規范管理,力求提供標準化的服務;有的地方探索引入國有專業運輸力量,發揮其規范與信譽優勢,開通專門的預約熱線,提供點對點轉運服務,價格和服務內容更加透明、可控;還有一些地區嘗試在政府主導下,制定明確的服務標準和準入條件,引導和規范社會專業力量有序參與,以市場化機制補足供給短板。這些實踐雖然路徑不同,但核心目標是一致的:千方百計地拓展正規的非急救轉運服務供給,讓患者有更多安全、可靠、負擔得起的選擇,用陽光服務擠壓灰色地帶。
“疏”解需求的同時,“堵”住亂象的籬笆也須同步扎緊,讓那些企圖渾水摸魚者無機可乘。衛生健康、交通運輸、市場監管等部門,亟需建立常態化的信息共享和聯合執法機制。對于那些無資質運營、肆意加價、侵害患者權益的行為,必須依法嚴厲打擊,形成有效震懾。唯有讓違規者付出應有代價,方能切實維護患者權益,凈化市場環境,為正規服務健康發展掃清障礙。
每一次平穩轉運,都承載著一個家庭的安心期盼。當安全、規范、便捷的非急救轉運服務如同毛細血管般延伸至所需之處,那些隱患重重的“黑救護車”便自然失去了生存土壤,您說是嗎?(王美華)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5年07月18日第09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