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研學團走進金銀器制作非遺工坊體驗非遺文化之旅
北航學子進村入戶宣傳法治知識
山西中醫藥大學專家團隊和學子在交城縣中醫院開展義診服務
太原師范學院學子課后總結提升 分享教學經驗
中北大學學子在非遺傳習中心了解云香制作技藝
北大研學團參觀鄉村記憶館了解紅色文化
北航學子走進水峪貫鎮學校開設“模擬法庭”
群眾在夜市義診現場體驗中醫服務
太原師范學院學子在晉綏邊區第八分區革命歷史紀念館
□ 范英哲
【核心提示】七月的交城,夏木葳蕤,青春與夢想在此交匯。北京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山西中醫藥大學、太原師范學院等高校師生陸續齊聚這座人文薈萃之城,踏上一場知行合一的研學之旅。他們帶著學識與熱情,深入企業學校、田間地頭、基層診室,在行走的課堂中觸摸歷史脈搏、服務基層所需、錘煉實踐本領。這場跨越象牙塔與縣域的“雙向奔赴”,正以“研學實踐”為筆,繪就校地合作深化、人才智力匯聚、發展動能強勁的“交城答卷”。
北京大學:追尋歷史探新程
文化的傳承植根于沃野之上。6月25日至27日,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思政實踐團在交城開展研學實踐活動。
活動中,北大學子們循著歷史的足跡,先后前往玄中寺、呂梁英雄紀念廣場、晉綏八分區紀念館,近距離參觀建筑文物,認真聆聽革命故事,感悟歷史長河的文化積淀,重溫抗戰時期波瀾壯闊的崢嶸歲月。同時,他們還走進交城縣文化旅游服務中心與金銀器制作非遺工坊,近距離了解交城的省、市級非遺,領略傳統工藝的精妙絕倫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魅力。“民族文化是一個國家的重要命脈。作為新時代新青年,我們北大學子應始終懷揣著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赤誠之心,讓中華民族文化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學生黃子源表示。
參觀現代化企業生產,是北大學子們此次研學的重點。在山西華鑫肥業股份有限公司、山西華鑫煤焦化實業集團有限公司、山西新天源藥業有限公司、山西瑞賽科環保科技有限公司,他們深入了解企業發展理念、多元化綜合模式、生產技術、研發技術等情況,親身感受科技與產業的深度融合,領悟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課本上的化工原理在這里變成了實實在在的生產線。特別是看到企業將綠色化學理念貫穿到生產工藝中,讓我對‘雙碳’目標下的化工發展有了更直觀的認識。”學生盧明浩認為此次研學對自己來說收獲頗豐。
期間,北大學子們還前往西社鎮東社村、米家莊村、龐泉酒莊、龐泉溝保護區標本館、八道溝等地,領略非遺稻蟹示范田、酒莊生產工藝、植物標本的獨特魅力,現場了解傳統技藝的傳承密碼、現代農業的創新模式、釀酒工藝及生態系統的多樣奧秘。
從自然風光到文化傳承,從紅色文化到現代企業,多方面的呈現,不僅讓北大師生們深入地了解了交城的古韻和新風,更彰顯了交城縣深化校地合作、匯聚人才智慧的豐碩成果。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法治服務進基層
“現在開庭。本庭今天依法公開開庭審理……”帶著青春的熱情,6月26日至28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法學院的學子們走進交城縣水峪貫鎮,以一場別開生面的“模擬法庭”拉開了普法活動的序幕。
模擬法庭現場,北航學子們化身審判長、原告、被告等角色,莊嚴審理校園“惡作劇致傷案”。整個庭審過程緊張有序,氣氛嚴肅莊重,讓在場的學生們仿佛置身于真實的法庭之中。現場觀摩了模擬法庭后,水峪貫鎮學校學生張傲雪對此感受很深,她對記者說道:“這次活動不僅讓我學到了實用的法律知識,也更堅定了我做守法公民的決心,未來我會向身邊的人普及法律,讓他們也學會用法律保護自己。”
法槌敲響的不只是庭審,更是青少年學生們的法律意識。在普法微課堂環節,北航學子通過講解反校園欺凌、未成年人保護等法律法規知識以及開展法律知識競答的方式,讓水峪貫鎮學校的學生們對未成年人保護法有了深入的認識和理解,進一步提高了他們的法治意識。
與此同時,水峪貫鎮創新打造移動普法矩陣,邀請北航學子在水峪貫鎮黨校開展了專題法治講座,并將普法宣傳深入到了農戶家中,他們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村民宣講法律知識,為鄉村治理注入了法治力量。據了解,活動累計發放普法手冊400余份,解答法律咨詢94件,培訓“法律明白人”56名。
期間,北航學子們還深入交城經濟開發區開展了“涉企執法優化與法治護航”三方座談會。針對企業提出的高頻訴求,他們積極探討解決方案,進一步推動執法與服務深度融合。
“此次普法宣傳實踐,通過搭建‘政府主導+高校聯動’的創新雙向平臺,既為青年學子提供了錘煉本領的實踐舞臺,也為鄉村振興注入了專業的法治動能,實現了普法形式從‘單向灌輸’到‘雙向奔赴’的轉變。”交城縣水峪貫鎮黨委副書記、鎮長武力表示,下一步,他們將建立長效機制,把模擬法庭劇本、企業風險清單等成果轉化為村級法治工具包,持續推動法治精神扎根鄉土,夯實鄉村振興法治根基。
山西中醫藥大學:義診實踐送健康
岐黃惠農,架起健康服務橋梁。7月8日至13日,山西中醫藥大學在交城開展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通過義診服務、健康講座、文化體驗及教育實踐等多種形式,將優質中醫藥服務送到了群眾身邊。
義診現場,專家們耐心細致地為群眾把脈問診、開具藥方、解答健康疑問;學生們則運用所學知識,為求診群眾提供康復咨詢、基礎理療等服務。“這次活動舉辦得非常好。”患者李先生在接受了專業中醫服務后,對此次活動贊不絕口,“醫生耐心詢問我的情況,并針對病情給了我很好的建議,讓我對自己的身體有一個清晰的了解,非常感謝這次義診活動的醫生們。”
活動還組織了多場專題健康講座,聚焦“腦卒中的預防復發”“甲狀腺+糖尿病前期科普”“知己知彼話食養”等群眾關心的主題,普及了中醫藥防病治病和養生保健知識,提升了市民的健康素養。
通過活動,極大地鍛煉了醫學生們的問診溝通能力與臨床經驗思維。學生苗若鍇認為,課堂中的知識再搭配上系統貼切的診斷,無疑是這次“三下鄉”活動中收獲的最大成果,“這次活動讓我們有機會以中醫藥學生身份,更快更深入地將課本知識與實踐相結合,轉變成為一名真正的醫生。”
山西中醫藥大學暑期“三下鄉”活動,為交城群眾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健康服務和文化體驗,也為中醫藥學子提供了寶貴的實踐鍛煉機會,更架起了校地深化合作、共促中醫藥振興的橋梁,取得了服務社會與人才培養的雙豐收。
太原師范學院:行走課堂潤初心
在紅色足跡中堅定理想信念,在歷史長河中汲取奮進力量。7月8日至11日,太原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的學子們在交城縣開展研學實踐活動,以“行走思政課”的形式沉浸式體驗交城的歷史文化與紅色資源,感悟歷史文脈,賡續紅色精神。
研學期間,學子們滿懷熱忱與好奇,于玄中寺、卦山風景區的蒼松翠柏間聆聽千年古寺的晨鐘暮鼓,感悟“山水禪意、天地人和”的文化意境。在交城縣文化旅游服務中心和田家山鄉村文化記憶館,大家仔細了解了堆綾工藝、云香制作多項省、市級非遺,以及富有年代感的老物件,深切感受到民間技藝、民俗文化的獨特魅力。在西社鎮東社村紅軍東征廣場、鄉村記憶館、晉綏邊區第八分區革命歷史紀念館,學子們身臨其境地感受了老一輩革命家的抗戰過程。深刻體會到如今的和平與安寧來之不易,也讓紅色精神在他們心中悄然扎根。“無論是觸覺、視覺還是聽覺上,都深刻地感受到了交城的自然之美還有厚重的歷史韻味。”一幕幕歲月痕跡,一項項文化瑰寶,都為太原師范學院學生王靚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這里,我們看到了那些帶著歲月痕跡的老物件,默默訴說著烽火交山的故事。也看到了交城傳說的靈動、非遺文化的細膩,都是沉甸甸的匠心。原來文化的力量這么動人,讓我們觸摸到了歷史的溫度,這種信仰與傳承太有力量了。”學生侯怡帆這樣告訴記者。
此次研學實踐不僅為太原師范學院的學子們提供了一堂生動的思政課堂,更通過校地合作共建的實踐育人模式,實現了高校人才培養與地方文化建設的雙贏共進。
研學實踐結碩果 校地合作譜新篇
與此同時,來自中北大學、呂梁學院等多所高校學子也先后來到交城縣開展研學實踐活動,他們從自身專業學習出發,聚焦教育教學能力提升、傳統文化傳承、“大思政課”建設、革命英烈故事宣講等內容,尋訪歷史遺跡,觀摩傳統技藝,查閱文獻資料,躬身實踐教學,他們將課堂所學與實地研學相結合,在行走中沉浸式感受交城縣經濟社會發展的多元成果,在實踐中鍛煉了自我,收獲了成長。
近年來,交城縣堅持“見人見事見項目”的理念,持續鞏固校地合作成果,先后與北京大學、山西醫科大學、山西師范大學等多所高校開展深度合作,截至目前,全縣新增6個合作基地,其中紅色教育和國情教育基地2個,智庫合作基地1個,大學生實習實訓基地3個,共吸引了500余名高校師生走進交城實習實訓。隨著校地合作領域不斷拓展,合作方式不斷創新,更多基地建在了交城、用在了交城,而這些扎根交城的合作基地,正成為高校科研成果轉化的“試驗田”、青年人才成長的“練兵場”、縣域高質量發展的“助推器”,為交城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智力支持與創新活力。
本版圖片由交城縣委組織部、交城縣委宣傳部、交城縣文化旅游服務中心提供
來源:呂梁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