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16日晚,光山縣司馬光大劇院場內燈光璀璨,座無虛席。伴隨著開場舞蹈《海棠花開》的悠揚旋律,一場以花為魂、以詩歌為媒介的精神對話——"永遠的海棠花"詩歌音樂朗誦會正式拉開帷幕。
朗誦會時長約80分鐘,分為《情長紙短》《海棠依舊》《丹心報國》三個篇章;朗誦內容有一代偉人鄧穎超與周恩來的書信,有光山本土詩人創作的優秀詩歌作品, 還有與主題相關的古今中外經典詩歌、散文片段等,每個篇章中間用短視頻展現本篇章的主題。朗誦形式有獨誦、合誦、情景朗誦,除背景音樂、視頻外,巨型LED屏呈現的海棠花海與舞臺實景相映成趣,現場鋼琴伴奏融入情感,給觀眾帶來沉浸式體驗。
《海棠花憶》《我在等你》《雨巷》《守候》《春的后面不是秋》《立春,想給你寫封信》《白云巷里開海棠》《海棠韶華映日月》《等待》《春天 遂想起》《念墻》《可愛的中國》《就是那一只蟋蟀》《英雄》《如愿》……一首首飽含深情的詩歌,一聲聲發自肺腑的演繹,盡情禮贊鄧大姐與周總理的革命愛情和家國情懷,表達家鄉人民對英雄先輩的思念與敬仰、對偉大祖國的深切祝福和無盡自豪。本次朗誦節目中《守候》《白云巷里開海棠》《海棠韶華映日月》為光山詩人原創,字里行間浸潤著對 "光山女兒" 的深切眷戀。精彩朗誦引發現場觀眾深深的情感共鳴,臺下不時響起陣陣熱烈的掌聲。
"臺上聲韻鏗鏘,直抵心扉,大氣磅礴又細膩入心。此刻方懂當年周總理與鄧大姐鐘愛此花的心境。它承載的不僅是春光,更是生命的熱忱與靈魂的共鳴。"觀眾吳燕說。
"我們從鄧穎超奶奶和周恩來爺爺身上體會到了偉大而崇高的革命情誼。我們紀念他們作出的貢獻,紀念他們的革命精神。我們這一代人要努力學習,樹立遠大理想,將他們的精神傳承下去。"參演的學生熊璟怡說。
此次演出由光山縣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光山縣融媒體中心、信陽市司馬光聚橙劇院有限公司聯合出品,旨在弘揚傳統文化,陶冶藝術情操,提升市民文化素養,豐富光山縣鄉村兒童藝術嘉年華內涵,將"永遠的海棠花"詩歌音樂朗誦會深度融入嘉年華整體活動,打造成為本屆鄉村兒童藝術嘉年華中兼具藝術高度、市場效益和深遠社會影響力的標桿性文藝活動,是光山本土文藝品牌與市場化相結合的一次探索與嘗試。
整場節目由光山縣朗誦家協會精心打造,演職人員均為縣朗誦家協會和音樂舞蹈家協會文藝志愿者,導演馬銀作為從光山走出去的優秀青年才俊,通過對光山傳統文化的深刻理解,以全新的理念為本次朗誦會的策劃和創意注入活力。為了將革命先輩的情感真實傳遞給觀眾,團隊集結了60余名來自朗誦、音樂、舞蹈領域的文藝志愿者,從節目打造到舞臺呈現,在去年原有節目的基礎上,歷經3個多月12次修改打磨。很多成員主動放棄周末休息,白天排練,夜晚研討;有人帶病堅持,有人推掉商業演出,只為讓每一句朗誦都飽含溫度,讓"海棠花"的精神真正扎根觀眾心底。
"參與排練的過程中,我學習到了叔叔阿姨們身上專業且投入的精神,他們每天認真地排練,我們應該向這些前輩學習。通過這次朗誦,我感受到了鄧奶奶和周總理的偉大的革命情誼,進一步了解了光山的文化,也為我的家鄉自豪!"朗誦愛好者王鑫誠說。
"你不在了,可是每當海棠花開放的時候,常常有愛花的人來看花。" 這場朗誦會不僅是光山人民對鄧穎超的深切緬懷,更是一次將紅色記憶轉化為藝術語言的本土實踐。在光山人民心中,"海棠花"永不凋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