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wǎng)-安徽頻道
人民網(wǎng)記者 汪瑞華 張俊
寫作業(yè)、做手工、剝毛豆……
這個暑假,9歲的王定悅沒有像往年假期一樣,獨自宅在家里,而是結識了一幫新朋友,大家伙天天吃在一塊、學在一起,享受著別樣的假期生活。
和他一樣,今年參加“向日葵課堂”的孩子們,6月底學校期末考試甫一結束,就無縫銜接開始了自己的暑期托管課程。
“向日葵課堂”上,老師帶著孩子們探究種子之旅。人民網(wǎng)記者 張俊攝
下午2點15分,伴著南犁灣研學基地小喇叭的聲響,午休后的孩子們,個個精神抖擻,回到教室,有的圍成一團觀察種子,有的在老師指導下制作手工,還有的跟著電視屏幕,做起了游戲……
在蕪湖市弋江區(qū)火龍街道火龍村南犁灣研學基地,這是“向日葵課堂”暑期托管的日常場景。
火龍街道屬于典型的涉農街道,市場化的托管服務較少涉足,一到暑假,不少孩子只能“散養(yǎng)”,非但難有趣味和收獲,而且潛藏了不少安全隱患。
對于家長們來說,假期的快樂只縈繞片刻,孩子“成長的煩惱”就涌上心頭:待在家里?手機、電視成伙伴;上課外班?農村條件不滿足;請老人來幫忙?又有些力不從心。
孩子們聚在一塊看繪本。人民網(wǎng)記者 張俊攝
農村暑期托管難題如何破解?又如何兜住孩子們的暑假安全和快樂?在火龍街道,“向日葵課堂”給出了破解之鑰。
2023年,火龍街道永盛花園社區(qū)就聚焦這一難題,創(chuàng)立了“向日葵暑期公益課堂”,鏈接共建單位資源,組建起由教師、社工、大學生和志愿者構成的服務團隊。兩年辦下來,累計服務兒童150余人次,惠及80余戶家庭。
在往年的基礎上,今年,弋江區(qū)總工會牽頭,把“向日葵課堂”搬到了村民家門口,利用閑置已久的龍橋村小,專門為“村娃”提供暑期托管服務。
在課程設置上,特別安排了鄉(xiāng)村美育、軍事拓展、勞動實踐和創(chuàng)意手工,提升暑期托管的知識性和趣味性。
“大手”牽“小手”,一起做手工。人民網(wǎng)記者 張俊攝
“過去暑期班實行的是半天制,沒有校車、沒有午餐,活動空間也有限。”火龍街道永盛花園社區(qū)黨總支書記柳燕坦言,嚴格意義上來說,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家長暑期看護難問題。
為給孩子們帶來不一樣的暑期體驗,今年,“向日葵課堂”與南犁灣勞動實踐教育基地深度合作,不僅有了新場地,還擴大了服務范圍。
“直接把課堂搬進大自然,院墻外就是20畝農田,孩子們在暑期課堂中,可以切身體驗種玉米、摘西紅柿、看絲瓜爬藤等農事活動。”南犁灣研學基地主理人方媛介紹,安排“鄉(xiāng)土味”的課程,會讓孩子們覺得更親切,也能引導他們更加了解和熱愛自己的家鄉(xiāng)。
午休過后,小朋友們互動做游戲。人民網(wǎng)記者 張俊攝
孩子開心,家長放心。
自7月2日開班以來,柳燕就是再忙,每天都會擠出時間往基地跑兩趟,看看上課效果、問問孩子感受、聽聽家長反饋,在她看來,“既要托住,更要管好。”
不同往年,今年的“向日葵課堂”會貫穿整個暑期,35個孩子按年齡段被分成兩個班級,每班都配有主課、輔課老師,還有一名語言老師和一名生活老師,確保孩子們的暑假生活有意思,也有意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