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7月5日,2025年中國臨床腫瘤學會年度進展研討會(BOC)暨Best of ASCO重磅開啟,聚焦全球腫瘤學最新突破與前沿動態,現場多項國際研究成果首度亮相。
大會現場,圖源主辦方
值此契機,我們特別邀請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北京高博醫院黑色素瘤與肉瘤內科/泌尿腫瘤內科主任醫師盛錫楠教授做客專訪間,聚焦泌尿系統腫瘤的全程管理策略與放射配體療法的應用價值等具體內容,為前列腺癌診療帶來更具指導價值的“中國方案”。
盛錫楠教授丨圖源主辦方
以下為本次專訪的重點內容節選,希望能為您或家人的治療與康復提供科學、有力的參考。
Q1:您如何評價當前我國泌尿系統腫瘤臨床研究與治療實踐的整體進展?在推動“早診、早治、全程管理”理念落地、提升晚期患者綜合生存獲益等方面,未來我國在臨床研究、患者管理體系建設等環節尚需重點突破的關鍵領域有哪些?
盛錫楠教授:
泌尿系統腫瘤主要包括腎癌、尿路上皮癌和前列腺癌等,作為一個大類,與其他實體瘤相比,既存在共性,也有其獨特之處。
從流行病學角度來看,目前泌尿系統腫瘤在我國實體腫瘤中約占10%左右。但我們注意到,近年來該類腫瘤的發病格局正在發生顯著變化,尤其是前列腺癌,其發病率呈快速上升趨勢。而在歐美國家,泌尿系統腫瘤已占所有實體瘤的近20%,幾乎可以與肺癌在中國的占比相當。
總體來看,泌尿系統腫瘤的自然病程及預后相較其他實體瘤更為可控。例如,目前晚期腎癌、晚期前列腺癌的中位生存期普遍已超過5年,其中部分前列腺癌患者生存期已達7~8年。同時,隨著外科技術的不斷進步,早期腎癌、前列腺癌的治愈率顯著提升,大多數患者可以通過手術等手段獲得長期生存。
我們也看到,泌尿系統腫瘤的治療模式經歷了顯著轉變:從以外科為主,逐步走向藥物治療與綜合治療并重。與其他腫瘤相比,泌尿系統腫瘤在系統治療領域發展十分活躍,并在多個方向上具有引領作用:
腎癌是免疫聯合抗血管靶向治療策略的首個成熟應用實體瘤;
前列腺癌則奠定了內分泌治療在實體瘤中的核心地位;
在膀胱癌中,抗體偶聯藥物(ADC)和免疫聯合方案也正快速推進。
因此,從治療方式演進角度看,泌尿系統三大瘤種不僅具有自身特色,也為實體瘤的治療發展提供了許多有價值的借鑒。
在早診早治方面,泌尿系統腫瘤同樣取得了顯著成效。以腎癌為例,可通過B超篩查,實現了“從有癥狀到無癥狀”、“從大瘤種到小瘤種”的前移轉變;而前列腺癌則是實體瘤中少數擁有明確篩查標志物(如PSA)的瘤種,使得我們在無創檢測基礎上便可初步判斷風險。這些技術手段的進步,使泌尿系統腫瘤在早診早治層面取得了可量化的突破,也有助于進一步提升患者總體生存率。
值得一提的是,泌尿系統腫瘤的診療高度依賴多學科協作(MDT)。尤其是前列腺癌,它是目前唯一一個幾乎覆蓋所有腫瘤治療方式的實體瘤,包括外科手術、放療、化療、內分泌治療、靶向治療、免疫治療、核素治療等。這一疾病高度復雜、治療路徑多元,既需要泌尿外科、腫瘤內科、放療科,也需要影像、病理、護理、康復等多學科共同參與。特別是由于前列腺癌多發于老年人群,還需營養科等支持學科全流程配合。
因此,前列腺癌不僅是泌尿系統腫瘤中的代表性病種,更是實體瘤綜合治療理念的縮影。它在藥物選擇、治療策略、隨訪管理、患者全周期照護等方面,提供了關于如何實現真正個體化治療的實踐范本。
Q2:面對泌尿系統腫瘤合并多種慢性疾病的患者人群,您認為現階段臨床診療中在共病管理、并發癥預防及康復支持方面存在哪些不足?未來在實現腫瘤與共病的協同管理、提升患者長期生存質量方面,醫療機構與患者支持平臺應如何更好協作與創新?
盛錫楠教授:
在泌尿系統腫瘤中,不同類型的患者常常呈現出高齡、合并基礎疾病多的特點,尤其是前列腺癌患者,這一群體普遍年齡偏大,合并如高血壓、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基礎問題較為常見,這對治療策略的制定和治療耐受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另一方面,泌尿系統腫瘤近年來不斷引入前沿治療手段,包括放射配體療法、核素治療、抗體偶聯藥物(ADC)、靶向治療等,治療手段的豐富也帶來了更多需要跨專業識別和管理的不良反應。例如部分藥物可引發血壓升高、心功能異常、骨髓抑制、神經系統損傷、內分泌紊亂等。這些治療相關毒性,與患者原有的基礎疾病可能相互疊加、相互影響,進一步增加了臨床管理的復雜性。
在治療逐步延長、患者生存顯著改善的背景下,我們發現傳統“短周期、急效型”毒性管理模式已不適應當前需求。相反,如何在長期治療過程中兼顧基礎病控制、減少并發癥、保障生活質量,已成為泌尿腫瘤領域面臨的核心挑戰之一。
目前,在腫瘤診療體系中,“支持學科”的參與仍明顯不足。我們已經看到腫瘤心臟病學近年來發展迅速,但在專科腫瘤醫院,心血管、呼吸、內分泌等相關科室對腫瘤治療所致并發癥的重視程度、反應速度與綜合性醫院相比仍存在差距。新型藥物帶來的毒性管理,往往由腫瘤科醫生“先行先治”,但在基礎病管理上經驗相對有限,仍需更有力的支持系統作為補充。
此外,神經系統毒性也在新藥應用中逐漸顯現,例如ADC類藥物相關的周圍神經病變,但神經科在這一領域的研究和參與尚顯滯后。這一現象不僅僅存在于泌尿系統腫瘤,幾乎是當前所有實體瘤治療新趨勢下的共性問題。
因此,面對愈后改善、生存延長的泌尿系統腫瘤患者,多學科治療(MDT)應擴展為“診療+支持的全周期協同”。我們呼吁更多非腫瘤專科,如心臟科、神經科、內分泌科等,盡快建立與腫瘤治療團隊之間的溝通機制、知識協同和應急響應通道,真正形成“齊頭并進”的綜合診療格局,保障治療連續性與生活質量的同步提升。
Q3:您如何看待核素治療及放射性配體療法在前列腺癌中的臨床應用與發展前景?
盛錫楠教授:
在實體瘤的治療體系中,核素治療一直占據著一定的位置。傳統意義上的核素治療,主要應用于骨轉移患者的止痛治療(如鍶-89)以及分化型甲狀腺癌碘-131治療等,雖然在特定領域具有明確療效,但其治療靶點較為局限,缺乏廣泛推廣的適應癥基礎。
與之相比,近年來興起的放射配體療法在精準性和系統性治療方面展現出顯著優勢,發展勢頭迅猛。放射配體療法集分子影像診斷與核素治療于一體,實現了“查打一體”的治療理念,即在精準顯像的基礎上進行靶向放射治療,既可識別腫瘤,又可選擇性地殺傷腫瘤細胞,顯著提升了治療的針對性和效率。
該模式在前列腺癌,尤其是去勢抵抗階段(CRPC)的治療中取得了快速進展。放射配體治療不僅為這一階段的患者提供了新的系統治療選擇,也推動了整體療效的不斷提高。更值得關注的是,“查打一體”的治療邏輯正逐步向其他腫瘤類型延伸,靶點的選擇與驗證也成為當前臨床與轉化研究的重要方向。
盡管如此,核素治療作為一個相對新興的治療領域,在我國的推廣和臨床應用過程中仍面臨若干現實挑戰。
隨著國內放射性核素藥物相關臨床研究的逐步開展與推廣,部分政策瓶頸有望逐漸突破,患者對新興治療方式的理解也在不斷加深。同時,一些具備核醫學發展基礎的高水平醫學中心,正在為核素治療的臨床落地提供條件保障。例如,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北京高博醫院等機構,依托其成熟的核醫學設施與多學科協作機制,正在積極推動放射性藥物治療的臨床轉化與常規化應用。
總體而言,放射配體療法正在成為腫瘤治療體系中的重要補充,其在前列腺癌等高表達靶點的腫瘤中表現出良好的前景。未來,伴隨政策引導、平臺建設與研究推進,該治療模式有望在我國實現更廣泛的臨床可及性,造福更多實體瘤患者。
結語
在前列腺癌治療持續邁向精準化、規范化的當下,臨床醫生正以更加主動的姿態參與全球協作、引領本土創新。通過本次專訪,我們不僅看到了前沿成果在中國的落地與應用,更看到了專家們對患者獲益與治療價值的深刻理解與責任擔當。
專家介紹
盛錫楠
北京高博醫院
北京大學腫瘤醫院
· 北京高博醫院 黑色素瘤與肉瘤內科/泌尿腫瘤內科
· 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
· 中國抗癌協會泌尿生殖腫瘤整合康復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 中國抗癌協會泌尿系統腫瘤專業委員會常委
· 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理事
· 中國臨床腫瘤學會腎癌專家委員會常委兼秘書長
· 中國臨床腫瘤學會尿路上皮癌專家委員會常委
· 國家腫瘤質控中心膀胱癌質控專家委員會委員
· 北京腫瘤防治研究會泌尿腫瘤分委會候任主任委員
· 北京抗癌協會泌尿生殖腫瘤專委會青委會主任委員
· 北京醫學會腫瘤分會常委
內容來源 | 前列腺癌康復圈
排版 | 笑笑
審核|方玥立、賈冬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