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美國一個電話會議,萊索托230萬人的命運瞬間被改寫。
這個連美國地圖上都找不到的"國中國",一半人活在貧困線下,竟然被扣上"威脅美國經濟"的帽子,50%關稅從天而降,全國直接宣布"災難狀態"。
一個超級大國為什么要對付一只"螞蟻"?這背后到底藏著什么樣的霸權邏輯?
作者-鹽
2.37億 VS 300萬:史上最懸殊的"威脅論"
數字不會撒謊,但政客會。
2.37億美元對300萬美元,這是萊索托與美國2024年的貿易數據。這個被南非完全包圍的內陸小國,國土面積僅3萬平方公里,還沒有海南島大,卻被特朗普政府扣上了"貿易威脅"的帽子。
讓人更加荒唐的是貿易結構。
萊索托對美出口商品90%以上是紡織品,主要是T恤、牛仔褲和帽衫。而美國對萊索托的出口?主要是二手汽車零件和少量農產品,金額少得可憐。
這樣的"威脅"讓人想起大象害怕老鼠的童話故事。
更讓人震撼的是產業依賴度。
萊索托的紡織業直接雇傭了4萬名工人,其中80%是女性。這個數字意味著什么?在一個只有230萬人口的國家里,幾乎每60個人中就有一個紡織工人。他們的月薪平均只有100多美元,但對當地家庭來說,這就是全部的希望。
紡織業為萊索托貢獻了40%的出口收入,占GDP的10%以上。
對于一個資源匱乏、經濟基礎薄弱的最不發達國家來說,這幾乎就是經濟命脈。而這一切的基礎,是美國2000年通過的《非洲增長與機會法案》。
這個法案允許包括萊索托在內的39個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約7000種商品免稅進入美國市場。
二十多年來,這個法案被視為美國對非洲援助的重要舉措。
萊索托正是在這個政策框架下,發展起了自己的紡織產業。大量來自中國臺灣和其他地區的投資者在這里建廠,雇傭當地工人,生產面向美國市場的紡織品。
這原本是一個三贏的局面:美國消費者得到便宜的服裝,投資者獲得利潤,萊索托人民有了工作。
然而,特朗普的"對等關稅"政策如同晴天霹靂。
2025年4月,特朗普宣布對萊索托征收50%的高關稅。理由聽起來冠冕堂皇:貿易不公平、需要"對等"回應。
但現實是,這個決定瞬間摧毀了數萬個家庭的生計。
沒見過美元的國家,竟被指控"匯率操縱"
如果說貿易數據的對比已經足夠荒唐,那么指控的理由更是讓人哭笑不得。
特朗普政府給出的官方理由有三個:"匯率操縱"、"產能過剩"和"貿易壁壘"。讓我們一個一個來看這些"罪名"有多么離譜。
首先是所謂的"匯率操縱"。
萊索托的貨幣叫洛蒂,與南非蘭特保持1:1的固定匯率。這意味著萊索托根本沒有獨立的貨幣政策,更談不上操縱匯率。更可笑的是,萊索托普通民眾連美元長什么樣都很少見過。
全國只有30%的地區通電,50%的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以下。這樣的國家怎么可能有能力操縱國際匯率?
就連萊索托貿易部長都忍不住公開表示:我們連外匯儲備都沒多少,哪來的能力操縱匯率?
第二個指控是"產能過剩"。
這個指控的荒唐之處在于,萊索托的紡織產能正是在美國AGOA政策鼓勵下發展起來的。
二十多年前,美國主動向非洲國家敞開大門,鼓勵它們發展出口導向型產業?,F在又指責這些國家產能過剩,這不是典型的"過河拆橋"嗎?
至于"貿易壁壘",更是站不住腳。
萊索托對美國商品的所謂高關稅,主要是因為美國出口到萊索托的商品本身就很少。在一個年進口總額只有幾十億美元的小國,300萬美元的進口額確實會讓關稅率看起來很高。
但這是數學問題,不是貿易壁壘問題。
特朗普的"對等關稅"計算公式更是簡單粗暴。拿美國對某國的貿易逆差,除以從該國的進口金額,再取一半作為稅率。
這個公式完全忽視了服務貿易、數字貿易等其他形式的經濟往來。
更讓人憤怒的是特朗普的公開表態。他曾經輕蔑地說萊索托是"沒人聽說過的國家"。這種話從一個超級大國總統嘴里說出來,充滿了對小國的傲慢和偏見。仿佛國家的大小決定了它存在的價值,仿佛弱小就應該被欺凌。
消息傳到萊索托后,立即引發了恐慌。
美國的大買家們,包括李維斯、沃爾瑪等知名品牌,幾乎在政策宣布的第二天就開始取消訂單。他們擔心高關稅會大幅推高成本,影響利潤空間。
訂單一取消,工廠就只能停產裁員,成千上萬的家庭瞬間失去經濟來源。
非洲大陸的恐慌:下一張多米諾骨牌是誰?
萊索托的遭遇并非孤例。
特朗普的"對等關稅"政策如同瘟疫一般,正在非洲大陸蔓延。馬達加斯加被征收47%關稅,博茨瓦納是37%,南非30%,安哥拉32%。
每一個數字背后,都是無數家庭的破碎和絕望。
馬達加斯加的情況同樣令人心痛。這個以香草出口聞名的島國,80%的香草都銷往美國。
高關稅一出臺,香草種植戶立即面臨訂單斷崖式下跌。許多世代種植香草的農民,不得不考慮改種其他作物或者外出打工。
博茨瓦納的鉆石工業也受到重創。
雖然鉆石本身不在紡織品類別,但相關的加工和貿易服務都受到影響。當地政府不得不緊急調整經濟政策,尋找新的出口市場。但市場轉換哪有那么容易?多年建立的貿易關系說斷就斷了。
這種情況讓人聯想到韓國的歷史經驗。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韓國也曾高度依賴紡織業出口。但韓國政府有前瞻性地推動了產業升級和多元化,從紡織業逐步轉向重工業、電子產業。這種轉型花了近二十年時間,期間經歷了多次經濟危機,但最終成功擺脫了單一產業依賴。
然而,韓國的成功經驗對萊索托這樣的小國來說,復制起來極其困難。
韓國有龐大的國內市場作為緩沖,有相對完整的教育體系培養人才,有政府的長期規劃和投入。萊索托缺乏這些條件,更沒有時間進行漸進式轉型。當關稅大棒突然降下時,它們只能承受,沒有反擊之力。
更讓人擔憂的是連鎖效應。
非洲大陸自貿區剛剛起步,各國正在努力加強貿易聯系。美國的關稅政策直接破壞了這種努力,迫使非洲國家重新審視對外貿易策略。
一些國家開始考慮"去美國化",尋求與歐盟、中國等其他貿易伙伴的更緊密合作。
聯合國貿發會議發出嚴厲警告。
報告顯示,如果美國的關稅政策全面實施,最不發達國家的出口可能暴跌50%以上。這不僅是經濟問題,更是人道主義問題。數百萬人的生計將受到影響,貧困率可能大幅上升。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也表達了擔憂。
他們警告說,貿易保護主義的蔓延可能引發新一輪的全球經濟衰退。小國雖然經濟體量不大,但它們在全球供應鏈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一旦這些環節斷裂,整個供應鏈網絡都可能受到沖擊。
更深層的問題是治理理念的沖突。
多邊主義強調規則和協商,單邊主義依靠實力和威懾。當實力占據上風時,規則就變成了強者手中的工具。萊索托的悲劇,正是這種理念沖突的直接后果。
萊索托今天的破產,會是明天的全球預告片嗎?
7月10日,萊索托副總理馬賈拉正式宣布全國進入"災難狀態"。
這個決定的份量很重,通常只有遭遇嚴重自然災害、戰爭或疫情時才會使用。但現在,一個國家因為另一個國家的貿易政策而進入災難狀態。這在現代國際關系史上極其罕見。
災難狀態將持續兩年,到2027年6月30日。
期間,政府將調動一切可用資源,試圖創造6萬個新崗位,幫助失業工人重新就業。但說實話,這更像是用創可貼處理深度傷口,治標不治本。失去的紡織業訂單不會因為政府宣布而重新回來。
更讓人心痛的是個體命運。
工人伊德爾在接受路透社采訪時憤怒地說:"他正在毀掉我們,我恨他!"這個"他"指的就是特朗普。一個遠在大洋彼岸的政治家,用一支筆就改寫了成千上萬個普通人的命運。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特朗普本人穿的很多衣服就來自萊索托。他標志性的帽子和高爾夫球衫,相當一部分就是萊索托工廠生產的?,F在他要用關稅摧毀這些工廠,然后去別的地方尋找新的供應商。
這不是典型的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嗎?
從更宏觀的角度看,這件事暴露了當前國際秩序的深層問題。
二戰后建立的多邊貿易體系,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WTO的爭端解決機制幾乎陷入癱瘓,貿易規則正在被單邊行動所替代。如果這種趨勢繼續下去,全球化可能真的要倒退幾十年。
對美國自身來說,關稅政策也是一把雙刃劍。
短期內,政府確實獲得了額外的財政收入,部分制造業出現回流跡象。但長期來看,代價可能更加沉重。美國6月份的CPI同比上漲2.7%,核心通脹率達到2.9%,雙雙高于市場預期。
家電、電子產品等消費品價格持續上漲,普通美國家庭的生活成本顯著提升。
這些成本最終還是要由消費者承擔,關稅本質上就是一種稅收。政客們可以宣稱勝利,但買單的是普通老百姓。從這個角度看,貿易戰真的沒有贏家。
更令人擔憂的是示范效應。
如果大國可以隨意對小國揮舞關稅大棒,其他國家會不會效仿?如果力量成為解決貿易爭端的唯一標準,那么國際法還有什么意義?
萊索托今天的遭遇,可能就是明天更多小國的預告片。
結語
萊索托的眼淚,流的是整個世界的無奈。當強權政治披上"公平貿易"的外衣,弱小就成了原罪。
這不是最后一個萊索托。在這個力量決定一切的時代,下一個受害者可能就在路上。
面對這樣的世界,你會選擇憤怒、沉默,還是行動?歷史會記住每一個人的選擇。
作者聲明:作品含AI生成內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