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黃建培國畫作品《亮劍衛中華》濃縮了中華民族在八年抗戰中的“揮刀斬敵首,血肉筑長城”的悲壯詩篇,予世人時刻敲響警鐘:勿忘國恥。
黃建培
黃建培,生于1950年7月,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工藝美術學會雕塑專業委員會會員、中國壁畫學會會員。
1937年,日本發動侵華戰爭,盧溝橋事件爆發,標志著中國全面進入長達八年的抗日戰爭。這場艱苦卓絕的抗戰持續至1945年,以日本宣布投降宣告勝利。正如文天祥《正氣歌》所詠“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那段歲月里無數愛國人士用生命譜寫的壯歌,始終鐫刻在民族記憶中。時光荏苒,轉眼來到2025年,距離抗戰勝利已過去80周年。即便八十年光陰流轉,那段長達八年的苦難歲月依舊刻骨銘心,仿佛就在昨日。
亮劍衛中華 136cm×68cm 中國畫 2025
在這個具有特殊意義的80周年紀念日里,藝術家黃建培創作了一幅名為《亮劍衛中華》的作品,尺寸為136x68cm。這幅作品聚焦于抗戰歷程中的某個抗戰鏡頭,以此緬懷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傳遞出對先烈與民族精神的敬意。
一、用寫意之筆再現:人哮馬嘶,殺敵衛國
黃建培先生的這幅作品中共繪有4匹戰馬,其中僅有1匹形態完整,另外3匹則只露出頭或尾。畫中戰馬采用寫意手法繪制,恰如石濤所言“筆非筆,墨非墨,畫非畫,自有我在”,于虛實之間勾勒出戰馬的昂揚氣勢。因作品核心是展現戰爭關鍵時刻沖鋒陷陣的瞬間——戰馬與戰士皆抱赴死決心,赴湯蹈火,奮勇斬敵。因此,對戰馬的寫意與虛化處理極為恰當。提及畫馬,徐悲鴻的作品以“形神兼備”著稱,而黃建培先生巧妙避開直接比較,以“意到筆不到”的筆墨,減少了戰馬在畫面中的整體占比,反而更凸顯沖鋒的動感。
二、側臉寫就人物表情:赴死決心斬敵首
黃建培先生在這幅畫中對人物表情的塑造頗為出色,每位戰士的神情都充滿戰斗力。畫中戰士揮刀舉旗,不顧腳下道路艱難,一心要與侵略者廝殺,恰如陸游詩句“一聞戰鼓意氣生,猶能為國平燕趙”所描繪的豪情。人物繪畫向來難度極高,古人曾言:“畫之難,人物居首,山水次之。”顧愷之亦強調“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黃建培先生精準捕捉戰士側臉的堅毅線條,正是抓住了“阿堵”之處的精神內核。而這份對人物畫的深厚造詣,與他豐富的藝術履歷密不可分——黃建培先生祖上為澄海縣人,他本人出生于汕頭市,在藝術圈六十載的學習與工作經歷,讓他練就了全面的技藝,涵蓋雕塑、國畫、壁畫、書法、設計等領域;僅國畫一項,便精通花鳥、山水、人物三大類。
三、畫面意境營造:利刀躍馬驅強寇,血肉筑成新長城
中國畫十分講究意境,宗炳在《畫山水序》中提出“澄懷味象”,強調畫作需引發觀者的精神共鳴,意境的優劣正是一幅好畫的重要評判標準。黃建培的這幅畫,能讓人感受到戰場那種緊張、激動人心的氛圍——戰士們奮勇向前沖、不畏生死的決絕,恰如“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壯烈。抗戰八年,類似這種戰場鏡頭千千萬萬,黃建培先生用筆墨定格的瞬間,既展現了抗戰時期中國軍民的艱苦卓絕和英勇奮斗的精神,更呼應了“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民族氣節,救亡救國,讓觀者不忘先烈,珍惜當下和平。
黃建培先生的《亮劍衛中華》,以筆墨為刃,以意境為旗,將抗戰歲月里的英勇與決絕凝固于尺幅之間。無論是寫意戰馬的昂揚、戰士表情的堅毅,還是整體意境的激昂,都在訴說著那段歷史的厚重與先烈的不朽。在抗戰勝利80周年的今天,這幅作品不僅是藝術的呈現,更是對民族精神的回望與傳承——它提醒著每一個人,勝利從不是偶然,和平更需被珍視,而那些為家國揮灑熱血的身影,永遠值得被銘記。
文/鄭梧沐,藝術媒體“八鏈名人”主編,“八鏈藝評”主理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