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腦癱發病率達1‰-2‰,我國現存600萬腦癱患者,每年新增病例超4萬,高昂的治療費用與長期照護需求讓無數家庭陷入經濟與精神的雙重困境。疾病引發的痙攣、肌張力障礙不僅導致患者運動功能喪失,更可能引發髖關節脫位、脊柱側彎等不可逆損傷,甚至因長期臥床引發肺部感染、褥瘡等致命并發癥。在這場與疾病的持久戰中,徐林院士以SPR術(選擇性脊神經后根切斷術)為核心,構建起腦癱外科治療的“中國方案”,其名醫工作室落戶廣東藥科大學廣州復星禪誠醫院,更將為華南地區患者點亮希望之光。
腦癱之痛:從個體到社會的沉重枷鎖
腦癱的核心危害源于中樞性運動障礙,患者表現為肌張力異常增高、姿勢控制困難,輕者行走蹣跚,重者終身無法站立。據臨床統計,未經干預的腦癱患兒中,60%會在5年內出現髖關節半脫位,30%發展成嚴重脊柱畸形,而長期臥床導致的肺部感染更是首要致死原因。社會負擔同樣觸目驚心。
以廣州為例,單例腦癱患兒年均治療費用超10萬元,疊加家庭成員誤工成本后,年均經濟損失達23萬元。更嚴峻的是,患者照護需求貫穿終身,從嬰幼兒期的密集康復到成年后的就業歧視,形成“治療-貧困-更差治療條件”的惡性循環。正如廣州市衛生健康委黨組成員、副主任李鐵鋼所言:“一個腦癱患兒,足以拖垮一個中產家庭。”
SPR術革命:實現“生活自理”的跨越
1990年,徐林院士在亞洲首次應用SPR術治療腦癱痙攣,通過精準切斷引發異常肌張力的神經纖維,在保留運動功能的同時降低痙攣程度。該技術將手術有效率從傳統方法的50%提升至92%,術后配合康復訓練,83%的患兒可實現獨立行走。1991年,徐林團隊完成全球首例頸段SPR手術,攻克上肢痙攣治療的世界性難題;2000年,首創術中神經電生理監測技術,將手術精準度提升至毫米級。
更關鍵的是,他構建了全球首個腦癱多學科協作聯盟,整合神經外科、骨科、康復科資源,形成“手術-康復一體化”模式,使患者平均康復周期縮短40%。截至2025年,徐林團隊已救治3.2萬例患兒,覆蓋全國32個省份,其成果被寫入《中國腦性癱瘓康復指南》。
名醫工作室落戶將構建腦癱防治“華南樞紐”
2025年7月17日,徐林院士名醫工作室正式落戶廣東藥科大學廣州復星禪誠醫院,標志著華南地區腦癱治療進入“精準化、國際化”新階段。工作室將聚焦技術升級、學科突破、科研轉化三大核心任務。團隊將引入手術機器人、AI輔助診斷系統,將SPR術精準度提升至0.1毫米級,同步開展腦癱超早期篩查研究,力爭將干預窗口從目前的2歲前提至6個月內。同時,依托復星健康集團資源,構建“篩查-手術-康復-就業”全周期服務體系,聯合廣東省腦科醫學研究院建立華南最大腦癱數據庫,推動診療規范標準化。此外,團隊還計劃在廣州國際生物島設立創新中心,加速神經監測設備、智能矯形器等6項專利成果的臨床應用,降低治療成本30%以上。
“我們要在廣州建一個不關門的工作室,讓華南患者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國際頂尖治療。”徐林教授告訴南都記者,這一系列舉措或將改變數萬腦癱患兒家庭的命運軌跡。
采寫:南都記者 王道斌 溫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