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
福建中醫藥大學國醫堂
中醫小兒體質調理部內
歡聲笑語不斷
三十多組家庭齊聚于此
參加由福建中醫藥大學國醫堂
中醫小兒體質調理部
林麗莉中醫藥傳承工作室舉辦的
中醫藥文化日活動
孩子們在醫生的帶領下
認識中藥材、制作香囊、捏艾柱
學五禽戲……
熱鬧的氛圍中
記者聽到了一段段溫情的醫患故事
“林棟叔叔,這個送給您,這是我自己做的香囊,里面用到了紫蘇葉、肉桂、丁香、薄荷葉、白芷,可以行氣,通鼻子的,魏張松哥哥教給我的。”陽光小男孩小宇今年11歲,卻已經是這個科室8年的“老粉絲”了。他說,從小班開始,媽媽就帶他來找林棟教授調理體質。
在他的口中,醫生是叔叔、阿姨、哥哥、姐姐。小宇的媽媽說,“小宇和弟弟對林棟教授他們有不一般的情愫,這些年出現大小癥狀,基本都是找他們看,和他們的感情超出了醫生與患者之情”。
▲ 小宇和林棟教授的合影
福建中醫藥大學國醫堂中醫小兒體質調理部創建十年,至今累積接診了患兒10萬余人次,舉辦了355場公益活動惠及省內外患者。因為療效好、口碑好,“粉絲”越來越多。
記者在現場了解到,林麗莉教授還收到過一份特別的禮物,那是患兒凌同學親手制作的暖心賀卡。卡片上工整的字跡記錄著孩子期末考試的優異成績,還有一首特別為國醫堂中醫小兒體質調理部及林麗莉教授改編的詩歌。
林麗莉教授至今記得初診時的情景:“他扁桃體腫大明顯,達到三度,還伴有鼻塞、頭痛、流膿涕等癥狀。”通過小兒推拿手法配合中藥敷貼等綜合治療,凌同學的體質逐漸改善。
一年后,凌同學的扁桃體已消腫至一度,感冒次數明顯減少。而那個原本想當“特種兵”的少年,在治療過程中愛上了中醫。每當他在調理時,他總喜歡翻看醫生擬診的方案,醫生為他做治療時,他也能說出一些穴位名稱。凌同學說:“要先學學中醫,把體質調理好了,再去當特種兵,保家衛國!”
這樣的故事在活動現場不斷被提起。
林麗莉教授眼含熱淚地講到:“十年前,有一個反復咳嗽、夜不能寐的三歲小男孩,被媽媽牽著,第一次走進我們診室。那時,我們只有兩間治療室、十張推拿床,卻用一雙手和一根艾條,在兩個星期里讓他睡上了整覺。后來,這個小男孩長成了小學生,每年換季都會回來看我們,不是為了治病,而是為了‘打個招呼’,有時候還會拿著他寫的得了‘優+’的作文來給我看。他總說:‘阿姨,我的體質是“國醫堂牌”的!’”
▲林麗莉教授正給患兒捏脊
時光回溯至2015年,福建省中醫兒科醫學中心國醫堂分中心成立之初,林麗莉與林棟、王薌斌等醫生組成的7人團隊,懷揣著“不打針、少吃藥”的理念,開始了小兒體質調理的探索。
十年耕耘,這個科室已發展成為擁有12個亞專科、年服務2萬人次的專業團隊。從福建省首家通過中國少兒推拿標準化認證的醫療機構,到榮獲“五一先鋒號”殊榮,到成立林麗莉中醫藥傳承工作室;從線下診療到線上課程輻射28萬家庭……數字背后,是10萬余人次患兒的健康蛻變。
中德混血兒劉明函的故事尤為典型。今年10歲的中德混血小孩劉明函,幾乎是伴隨著這個科室“同步”成長起來的。劉明函媽媽講述,兒子2014年出生,因為早產一直生病,當時只為了看好病,沒想到十年下來,在林麗莉教授及團隊的調理下,沒吃過一粒西藥,不僅病好了,體質也好了。
“十年間,我們用一種療法改變一代人的體質,甚至改變一個家庭的健康觀念,在孩子們稚嫩的心田播下中醫的種子。這不是終點,而是傳承的新起點。”學科帶頭人林麗莉教授說。
展望未來,科主任林棟教授表示,“十年只是序章,未來,我們將繼續以臟腑辨證為綱、以經絡調理為器,為更多的孩子打開少生病、快康復、健康成長的‘三重門’。下一步,我們還要把科室標準變成行業標準,把線下服務延伸到線上指導,把中醫體質管理的‘國醫養方’送進更多社區、校園和家庭。”
現在刷到我們全憑緣分
大家記得設置星標
關注精彩內容不迷路~
福建衛生報全媒體記者:鄧劍云
編輯:菲菲
審核:黃美輝、劉碧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