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98年9月28日,譚嗣同和另外五名維新派人士被押送到了菜市口。
在眾目睽睽之下,六人英勇就義,他們也因此被后人尊稱為“戊戌六公子”。
譚嗣同在獄中時,知道自己再無生路,于是便在監(jiān)獄的墻上,留下了一首可以流傳千古的絕命詩,而那首詩中也留下了一個未解謎題……
第一位犧牲者
公元1895年,清政府被迫與日本簽訂了《馬關(guān)條約》。每次簽訂這種不平等條約,譚嗣同都悲憤不已,但也無可奈何。
譚嗣同知道,如果想要改變中國落后的現(xiàn)狀,必須將一切都掀翻重來。而首先要解決的,便是這落后的封建制度。
但是在我國延續(xù)了兩千年的封建制度,又豈是他們說掀就掀的?想要除掉這個龐然大物,最好的辦法就是從內(nèi)部入手。
當(dāng)時的皇帝是被慈禧操控的光緒皇帝,他通過研究一些外國書籍,也認識到了封建制度的落后性,因此這位皇帝其實也是維新派的人。
不久之后,譚嗣同參加了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組織的“公車上書”,讓光緒皇帝知道了他們的存在,并且讓皇帝知道了維新的辦法。
隨后,光緒皇帝秘密約見了維新派的人,并且表示自己將會全力支持維新派進行變法改革。
維新派的成員大喜,他們以為有了皇帝的認可,就能辦成大事,殊不知他們做的這一切,都在西太后慈禧的監(jiān)視之下。
他們跟光緒皇帝商議維新變法時,慈禧并沒有阻攔他們,而是在默默觀望。
因為慈禧并不是守舊派的人,她是“利益派”之人,誰能讓她過得好,她就信誰。
雖然西太后已經(jīng)是封建制度最大的受益者了,但是她還是覺得不夠,她想看看這些維新派的人,能不能玩出一些新花樣,能不能讓她獲得更大的利益。
譚嗣同他們的行動看似瞞過了西太后,實際上慈禧只是在等待最后的結(jié)果。
在光緒皇帝與維新派官員討論事宜的時候,譚嗣同回到了湖南,又是組織學(xué)會,又是辦報紙,還寫了一本書,他所做的這一切,都是為了將人們的思想解放出來。
時間來到1898年,光緒皇帝在沒有慈禧授意的情況下,頒布了一道《定國是詔》,正式開始維新變法。
翰林院的官員徐致靖向光緒推薦了譚嗣同,光緒馬上就把譚嗣同召到京城。
在授予譚嗣同高官之后,光緒告訴他們:“汝等所欲變者,俱可隨意奏來,我必依從。即我有過失,汝等當(dāng)面責(zé)我,我必速改?!?/strong>
單從光緒皇帝對此事的態(tài)度來看,他絕對能成為一代明君。
譚嗣同他們聽到這話也是十分的感動,感覺心中的抱負馬上就要實現(xiàn)了。
但是此時的慈禧已經(jīng)不再觀望,因為她意識到了一件事,那就是維新變法對于她來說沒有好處。
既然如此,她也就不跟這些人玩什么過家家了。
就在譚嗣同見到光緒帝的這個九月份,慈禧安排光緒去天津看閱兵。
表面上是閱兵,實際上慈禧打算趁這個機會,直接廢黜光緒皇帝,然后再除掉維新派,將這場即將維新運動直接撲殺。
而譚嗣同在得知此消息后,為了避免慈禧的計劃順利實施,他找到了當(dāng)時的“直隸按察使”。
這位直隸按察使不是別人,正是袁世凱。譚嗣同想讓袁世凱直接帶兵包圍頤和園,殺掉這些頑固派的大臣,逼著西太后妥協(xié)。
但是袁世凱自己就是慈禧這邊的人,他不但沒有清除這些頑固派,還把譚嗣同等人的計劃告訴了慈禧。
有了袁世凱這個大證人,慈禧直接就有了抓捕維新派人士的理由,謀殺太后這個罪名可是不小,哪怕未遂也是一樣。
康有為、梁啟超等人得到消息后,馬上便收拾東西逃往了國外。譚嗣同作為當(dāng)時的核心人員,也是第一時間便得到了消息。他完全有時間逃離,但是并沒有離開。
其實他心里知道,留下來就是個死,但是譚嗣同已經(jīng)下定了決心,哪怕是死,也要在臨死之前做一些事情。
當(dāng)同僚們來勸他離開時,譚嗣同說:“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strong>
譚嗣同深知,西方各國在推行變法維新時,都曾經(jīng)歷過“陣痛”,流血犧牲的事并不少見?,F(xiàn)如今全中國還沒有一個人為了改革變法而流血犧牲,所以變法無法成功,國家難以昌盛。
因此,譚嗣同自愿成為第一個為了中國的繁榮昌盛而流血犧牲的人。
一曲悲歌,一位壯士
1898年9月24日,譚嗣同在家中被捕,此時距離他第一次面見光緒皇帝,不過才十九天。譚嗣同被關(guān)進死牢后,不知道外面的情況,但是他可以通過監(jiān)獄中犯人的數(shù)量,推測出當(dāng)時的情況并不樂觀。
當(dāng)他發(fā)現(xiàn)自己的幾位同僚也被捕后,就已經(jīng)知道最后的結(jié)果了。
為了給后人留下點東西,譚嗣同靠著一塊木炭,在牢獄中下了這首《獄中題壁》:
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
其實這首詩本沒有名字,這個名字是后人根據(jù)當(dāng)時的狀況補上的。
這首詩的前一句有兩個典故,一個是張儉的“望門投止”,一個是杜根的“裝死偷生”。
張儉是東漢末年的名臣,他向朝廷舉報中常侍侯覽以及其母在民間罪惡多端,希望朝廷能除掉他們。
但是這封舉報信被侯覽先一步攔了下來,并沒有被皇帝看到。
侯覽為了報復(fù)張儉,誣陷他結(jié)黨謀反,張儉只好逃離家鄉(xiāng)。
不過張儉并不擔(dān)心自己在哪里住宿,因為他的美名天下皆知,不管敲哪家的門,都愿意收留他。
這些收留過張儉的人家,十家有九家被滿門抄斬,但是人們依然愿意冒著風(fēng)險收留張儉。
譚嗣同引用這個典故,是在鼓勵自己的同僚,他們一定會有張儉這樣的待遇。
第二個典故中的杜根,也是東漢時期的人。當(dāng)時皇帝年幼,鄧太后試圖掌控朝政,但是杜根認為不妥,就當(dāng)著鄧太后的面提出了反對。
鄧太后大怒,當(dāng)即讓人將他打死。
但是行刑之人仰慕杜根,因此并未下死手。杜根也明白了此事,他通過裝死躲過了一劫。鄧太后去世之后,杜根“重出江湖”,又被皇帝重用。
譚嗣同想通過這個典故,告訴同僚不要放棄,要忍耐,等到雨過天晴的那一天,等到慈禧死了之后,還會有機會的。
第一句激勵同僚,第二句又說回自己。
譚嗣同面對即將來到了死亡全然不懼,他像個戰(zhàn)士一樣,橫刀而出,大笑而死,死亡對他來說只是一件小事而已,他早已將生死置之度外。
而“去留肝膽兩昆侖”中的昆侖,其實就是指西邊的昆侖山。
“去”就是“死”的意思,譚嗣同認為,自己死后會留下“忠肝義膽”,他的“忠肝”和“義膽”就像昆侖山的兩座山峰一樣,巍峨宏偉,光明磊落。
譚嗣同在面臨死亡時留下了這首詩,既激勵了后來者,又表明了自己的大義凜然,雖然是絕命詩,卻沒有絲毫悲傷之情,有的只是撲面而來的“英雄氣”!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