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們泱泱中華,五千年歷史長河,那真是波瀾壯闊,英雄豪杰輩出,數(shù)都數(shù)不過來。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名字個個如雷貫耳;衛(wèi)青霍去病,岳飛戚繼光,故事聽得人熱血沸騰。
可是,靜下心來想一想,究竟什么樣的人,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英雄?是開疆拓土的帝王?是戰(zhàn)功赫赫的名將?還是才高八斗的文豪?
這個看似宏大的問題,其實魯迅先生曾給出過一個非常深刻、也非常接地氣的答案。他不是憑空亂說的,而是基于對歷史的深刻洞察和對民族精神的思考。
魯迅先生在他那篇著名的文章里,飽含深情地指出: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梁。
看,魯迅先生眼中的“脊梁”,他心中的真英雄,不是高高在上、遙不可及的帝王將相,而是那些扎根在泥土里,為了理想、為了百姓、為了道義,默默付出甚至不惜犧牲的普通人或杰出人物。
他們可能沒有顯赫的爵位,沒有驚天動地的“大功績”被史書大書特書,但正是千千萬萬個這樣的“脊梁”,支撐起了我們這個民族一次次從苦難中奮起,綿延不絕。
拼命硬干的“定海神針”
順著魯迅先生指出的第一種精神,“拼命硬干”,我們目光回溯,一下子就被拉到了中華文明的源頭,聚焦在一位近乎神話傳說,卻又深深烙印在民族集體記憶中的巨人身上,他就是大禹。
如果說“脊梁”需要一個具象化的開端,大禹無疑是最有分量的一塊基石。
提起大禹,大家第一反應(yīng)肯定是“大禹治水”。這事兒聽起來像是上古神話,但考古發(fā)現(xiàn)和歷史記載都告訴我們,在遙遠(yuǎn)的四五千年前,黃河中下游地區(qū)洪水泛濫絕對是真實存在的、毀滅性的災(zāi)難。
那時候,面對滔天洪水,人類的力量顯得多么渺小!大禹的父親鯀,就是試圖用“堵”的辦法治水,失敗了,結(jié)局很慘烈。輪到禹接過這副比山還重的擔(dān)子,他面臨的困難和壓力,我們今天想想都覺得頭皮發(fā)麻。
大禹是怎么干的?他徹底改變了父親的思路,從“堵”變成了“疏”。這簡單的兩個字,背后是難以想象的艱辛。
史書上說他“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大家都聽過,聽起來像是個工作狂的傳說。但細(xì)想一下,那是怎樣的一種狀態(tài)?十三年啊!不是三天,也不是三個月。他帶著人,拿著簡陋的工具,跋山涉水,風(fēng)餐露宿。
雙腳常年泡在泥水里,可能都爛了(古人說他“腓無胈,脛無毛”);臉被風(fēng)吹日曬,估計又黑又粗糙。路過自己家,聽到孩子出生的啼哭,或者孩子長大后的呼喚,他硬是咬著牙沒進(jìn)去。
這是鐵石心腸嗎?不!這恰恰是因為他深知,早一天疏通河道,下游的百姓就少受一天洪水的煎熬。他肩上扛的,是無數(shù)人的身家性命!這份責(zé)任感,沉重到讓他無暇顧及個人的親情和享受。
他走遍了九州大地,摸清了山川河流的脈絡(luò),硬是用最原始的工具和人海戰(zhàn)術(shù),劈開大山(如龍門),疏通河道,把洪水導(dǎo)入了大海。這不是神話,這是用血肉之軀和鋼鐵意志,與大自然進(jìn)行的史詩級搏斗,是一場持續(xù)了整整一代人的“拼命硬干”。
最終,洪水退去,大地重現(xiàn)生機,百姓得以安居。大禹的名字,從此和“治水”緊緊相連,成為中華民族不屈不撓、艱苦奮斗、公而忘私精神的最初象征。他就像一個“定海神針”,在文明初曙的混沌時代,用“拼命硬干”的壯舉,為后世樹立了第一座精神豐碑。
他的故事,代代相傳,早已融入我們的血脈。
埋頭苦干的“智慧化身”
魯迅先生說的第二種精神,是“埋頭苦干”。這個詞聽起來似乎平平無奇,甚至有點“笨”。
但當(dāng)我們把目光投向三國那個烽火連天、群雄并起的時代,就會明白,能在亂世中真正做到“埋頭苦干”并成就一番事業(yè)的,是何等了不起的人物。
諸葛亮,這個名字一出來,大家腦海中浮現(xiàn)的,恐怕就是那個羽扇綸巾、足智多謀、神機妙算的形象。
他是智慧的化身,但魯迅先生看重的,更是他智慧光芒背后那份沉甸甸的實干精神和鞠躬盡瘁的執(zhí)著。
想想看,諸葛亮接手的是個什么樣的“爛攤子”?劉備白帝城托孤時,蜀漢剛經(jīng)歷夷陵慘敗,元氣大傷,地盤最小,人才也最缺,北有強大的曹魏虎視眈眈,東有貌合神離的東吳。
用“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來形容,一點都不過分。換成一般人,可能早就覺得“這局沒法玩了”。但諸葛亮呢?他選擇了最艱難也最扎實的路,埋頭苦干。
他具體干了些什么?對內(nèi),他事無巨細(xì),親力親為。大到國家戰(zhàn)略、人事任命、法律制定,小到核對賬簿、檢查兵器、興修水利,他都要過問。
史書上說他“夙興夜寐,罰二十以上,皆親覽焉”。就是說,連處罰二十杖以上的案子他都要親自審閱。這工作量,想想都讓人喘不過氣。有人說他管得太細(xì),不懂放權(quán)。
但想想蜀漢的國力,想想那點本錢經(jīng)不起任何大的折騰,他這種近乎苛刻的“細(xì)”,何嘗不是一種極致的負(fù)責(zé)?他要確保這個弱小的政權(quán)能在夾縫中生存下來,發(fā)展起來。
他發(fā)展農(nóng)業(yè),興修都江堰,讓蜀地成為“天府之國”;他嚴(yán)格法治,做到“吏不容奸,人懷自厲”,社會風(fēng)氣為之一新;他改進(jìn)連弩,發(fā)明木牛流馬,提升軍隊?wèi)?zhàn)斗力……這些,哪一項不是靠日復(fù)一日的埋頭苦干積累起來的?
對外,他深知蜀漢要生存,必須主動出擊,以攻代守。于是,就有了那一次次悲壯的“北伐”。很多人只看到他“六出祁山”似乎勞而無功,甚至批評他窮兵黷武。
但站在蜀漢的角度看,這恰恰是他“埋頭苦干”精神的延續(xù)和升華。每次出征,從路線選擇、糧草籌集、兵力調(diào)配,到戰(zhàn)術(shù)制定、臨陣指揮,他都要殫精竭慮。
他不僅要面對強大的魏軍,還要克服蜀道艱難、糧草轉(zhuǎn)運不便等巨大的后勤壓力。他就像一頭不知疲倦的老黃牛,拉著蜀漢這輛沉重的破車,在崎嶇的山路上艱難前行。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支撐他的,就是那份對先主托付的承諾(“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fù)漢室”)和對心中理想的執(zhí)著。最終,他積勞成疾,病逝在五丈原的軍營中,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諸葛亮的一生,完美詮釋了什么是“埋頭苦干”。他不是高高在上的神算子,而是一個面對現(xiàn)實困境,用超常的智慧、驚人的毅力和近乎自虐的勤奮,一點一滴去改變、去爭取的實干家。
他的光芒,不僅在于隆中對的遠(yuǎn)見,更在于數(shù)十年如一日的堅守與付出。他像一座燈塔,照亮了后世無數(shù)在困境中默默耕耘、負(fù)重前行的實干者。
為民請命
魯迅先生提到的第三種精神,“為民請命”,這就讓我們很自然地想到了那些在民間傳說和戲曲舞臺上被反復(fù)歌頌的“青天大老爺”。
而在眾多清官形象中,包拯無疑是最耀眼、最深入人心的一位,幾乎成了“公正廉明”的代名詞。他額頭上那彎明月,象征著明鏡高懸;他手中的三口鍘刀(龍頭鍘、虎頭鍘、狗頭鍘),代表著王法無情,無論皇親國戚還是平民百姓,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老百姓親切地叫他“包青天”或者“包公”,這稱呼里飽含的是最樸素的信任和最深切的期盼。
包拯生活的北宋,表面上是經(jīng)濟文化繁榮的盛世,但官場積弊、權(quán)貴橫行、百姓冤屈無處申訴的現(xiàn)象并不少見。在這種環(huán)境下,一個官員要做到“為民請命”,需要多大的勇氣和擔(dān)當(dāng)?
包拯用實際行動給出了答案。他立朝剛毅,貴戚宦官為之?dāng)渴?/strong>,連皇帝想給寵妃的伯父張堯佐亂加官職,包拯都敢在朝堂上據(jù)理力爭,激動時唾沫星子都濺到了皇帝臉上(“唾濺帝面”),硬是讓皇帝收回了成命。
這種“敢摸老虎屁股”的剛直,沒有一顆以民為本、不畏權(quán)貴的心,是絕對做不到的。
他做地方官時,最著名的就是在開封府當(dāng)府尹。開封是首都,皇親國戚、達(dá)官顯貴云集,關(guān)系盤根錯節(jié),案子最難辦。包拯一上任,就改革訴訟制度,打開府衙大門(“開正門”),讓告狀的老百姓可以直接到他面前陳述冤情,省去了被衙役胥吏刁難勒索的環(huán)節(jié)。
他斷案如神,明察秋毫的故事在《宋史》和民間傳說中數(shù)不勝數(shù),比如“鍘美案”(陳世美)、“貍貓換太子”(雖為傳說,但反映了其剛直形象)等。
這些故事的核心都在于:他總能洞察真相,不畏強權(quán),為受欺壓的普通百姓討回公道。史書上記載他關(guān)節(jié)不到,有閻羅包老”,意思是說,想找他走后門托關(guān)系?沒門!他那鐵面無私的樣子,簡直像閻羅王一樣讓人敬畏。
包拯的“為民請命”,不僅僅是斷幾個大案要案。更體現(xiàn)在他日常為官清正廉潔、心系民生上。他生活極其簡樸,做端州知州時,那里產(chǎn)名貴的端硯,是進(jìn)貢朝廷的佳品。
以前的官員常借機多征收幾十倍,用來賄賂權(quán)貴。包拯卻嚴(yán)格按貢額征收,自己離任時“不持一硯歸”。他時刻關(guān)心百姓疾苦,多次上書請求朝廷免除百姓的苛捐雜稅,賑濟災(zāi)荒。他的一生,都在用行動踐行著“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的座右銘。
包拯之所以能穿越千年,成為“青天”的象征,正是因為他代表了底層百姓最渴望的正義,不畏強權(quán)、明辨是非、清正廉潔、為民做主。他像一把利劍,刺破了官場的黑暗;他像一座天平,稱量著人間的不平。當(dāng)老百姓喊出“包青天”的時候,喊出的正是對“為民請命”這種精神的最高褒獎和永恒呼喚。
舍身求法的“變法豐碑”
魯迅先生最后提到的“舍身求法”,是四種精神中最為悲壯和決絕的一種。“法”,可以理解為真理、道義、救國救民的道路。“求法”已屬不易,而“舍身”以求,則意味著為了心中的信念和理想,甘愿獻(xiàn)出生命,用鮮血去喚醒沉睡的人心。
在近代中國那段風(fēng)雨如晦、內(nèi)憂外患的至暗時刻,在戊戌變法失敗的腥風(fēng)血雨中,譚嗣同用他年僅33歲的生命,將“舍身求法”這四個字,鑄成了一座永恒的豐碑。
譚嗣同出身官宦之家,本可過著優(yōu)渥的生活。但他目睹了清朝的腐朽沒落、列強的肆意欺凌、百姓的深重苦難,內(nèi)心充滿了強烈的憂患意識和變革沖動。他博覽群書,思想激進(jìn),痛斥君主專制是“大盜之盜”,呼吁沖決一切羅網(wǎng)。
當(dāng)康有為、梁啟超推動光緒皇帝進(jìn)行變法(戊戌變法)時,譚嗣同成為最堅定的核心成員之一。他滿懷熱情,積極參與新政,起草詔書,聯(lián)絡(luò)各方,幻想通過一場自上而下的改革,迅速改變中國的命運。
然而,變法的阻力之大,守舊勢力之頑固,遠(yuǎn)超他們的想象。僅僅103天后,慈禧太后發(fā)動政變,囚禁光緒帝,下令捕殺維新派。
康有為、梁啟超被迫逃亡海外。在這個生死關(guān)頭,擺在譚嗣同面前有兩條路:逃,或者留。以他的能力和人脈(比如當(dāng)時掌握新軍、傾向變法的袁世凱),他完全有機會像康梁一樣逃走,保全性命。很多人也勸他快走。
但譚嗣同的選擇,震驚了所有人。他毅然拒絕逃亡。
他給出的理由,至今讀來仍振聾發(fā)聵:“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
他要用自己的死,來喚醒國人!他要用自己的鮮血,證明變法的必要和守舊派的殘暴!他要用這最慘烈的方式,為后來者開辟道路!這是一種何等清醒、何等決絕、何等悲壯的擔(dān)當(dāng)!
被捕入獄后,譚嗣同泰然自若,在獄中墻壁上題下絕命詩:“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
1898年9月28日,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押赴北京菜市口刑場。面對屠刀,他毫無懼色,高呼:“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他的頭顱落地,他的熱血噴涌,他用自己的生命,踐行了“舍身求法”的最高境界。
譚嗣同的死,在當(dāng)時或許未能立即扭轉(zhuǎn)乾坤,但他那“我以我血薦軒轅”的壯烈情懷,他那為探索救國真理、為喚醒民眾而甘愿赴死的精神,卻如同黑暗中的一道驚雷,震撼了無數(shù)麻木的心靈,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前仆后繼。
英雄,從來不是虛無縹緲的傳說,而是那支撐著我們民族昂首前行的、生生不息的“脊梁”精神! 這種精神,過去是,現(xiàn)在是,將來也必定是,中華民族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源泉。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