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木棉樹下的
天藍色通學路蜿蜒鋪展
當"寶貝開心吃"餐廳的
超級番茄IP點亮孩子的笑臉
廣州這座七度加冕
“幸福之城”的超大型都市
正將兒童友好理念熔鑄進城市肌理
珠江碧道旁躍動的童趣身影
與"羊城托育"品牌的
專業呵護交織成溫暖交響
“一米視角”
不僅是丈量城市溫度的標尺
更是詮釋人民城市理念的生動注腳
規劃:從戰略藍圖到“一米高度”
在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提出“把城市作為有機生命體系統謀劃”之際,廣州的實踐早已融入血脈:從國土空間總體規劃錨定“幼有善育的兒童友好城市”目標,到全國首創“醫教社協同心理服務體系”破解成長難題;從建設兒童友好街道(鎮)、社區(村)寫入廣州“十四五”規劃,到兒童友好公園、學校、公共文化場館、通學路等建設納入職能部門工作日程;兒童優先理念深度嵌入城市基因,生動詮釋了“創新、宜居、美麗、韌性、文明、智慧”人民城市的建設內涵。
規劃的生命力在于落地生根。當黃埔區的通學路上綻放木棉花彩繪,當"羊城托育"的"羊小托"IP走進社區托育中心,當越來越多的兒童友好場景用圓角桌椅呵護兒童安全,“一區一策、一路一景”的改造模式讓政策從文件走進生活。中央會議倡導的“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在廣州的街巷間有了具象表達。
從住有所居到幼有善育
廣州在用心保障新市民與青年人才住房需求的同時,更將兒童成長空間的營造納入城市發展的重要考量:社區托育服務依托"羊城托育"品牌打造嵌入式托育中心,聯動244名兒保專家提供健康保障,讓職場父母安心打拼;特色餐飲空間創新推出"寶貝開心吃"兒童友好餐廳,由"媽媽顧問團"設計營養套餐,全年舉辦200余場寶貝生日會,成為親子歡聚的暖心據點;街角的口袋公園被巧思改造成兒童游樂區,滑梯與沙池成為孩子們家門口的快樂源泉;隨遷子女公辦學位(含政府購買服務)實現 100% 保障,且公辦學位供給持續擴容,讓每個孩子都能在家門口享受到優質教育資源。從日常照護到教育保障,廣州正以細致入微的民生布局,讓 “家門口的幸福” 看得見、摸得著,觸手可及。
衡量一座城市的溫度與人文深度,很大程度上要看它是否將特別的關愛,精準送達特殊兒童的世界。在這座城市,不經意間就能看到這樣的場景:獵德村祠堂廣場上,健康孩子與特殊孩子圍坐在一起,童聲合唱廣府民謠,一起演奏嶺南音樂;公益市集的攤位前,孤獨癥孩子繡制的廣繡香囊,憑借細膩工藝成為眾人爭相收藏的“暖心手作”;正佳海洋館的VR社交課堂上,曾經羞澀躲閃的“小社恐”們,在虛擬與現實的交融中逐漸舒展眉眼,綻放自信的笑容。
這些溫暖瞬間的背后,是廣州對特殊兒童群體深切關懷與系統投入。廣州市少年宮打造的“與星計劃”社區融合藝術節,讓近200名特殊孩子在音樂療愈、廣彩創作中打開心扉;9108位“愛心媽媽”組成的志愿隊伍,以媽媽的溫柔與堅持,為5326名兒童構建起全方位支持網絡,從生活照料到藝術康復,用陪伴織就成長的安全網;218條“紅棉守護”心理疏導專線24小時在線,如同暗夜中的燈塔,為陷入困境的家庭送去及時的心理支持與希望微光。更具溫度的是廣州構建的全鏈條保障體系:0-6歲孤獨癥兒童篩查實現社區全覆蓋,讓早發現、早干預成為可能;每年3800余名殘疾兒童獲得精準康復資助,從康復訓練到輔具適配,確保每個孩子都能獲得專業支持。
正是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務實行動,讓特殊兒童在愛的滋養中逐步建立自信,在社會包容中學會勇敢邁步,最終順暢融入正常生活,與城市共同生長。 這座城市的溫柔,正在孩子們逐漸開朗的笑聲里、在家長舒展的眉宇間、在社區包容的氛圍中,不斷傳遞、持續回響。
治理創新:童聲賦能的廣州實踐
“公園要有滑滑梯!”在市兒童公園續建中,孩子們的童言變成現實設計。這正是廣州踐行中央會議“創新城市治理理念”的縮影:
兒童參與社區治理:
全市建立300余個市、區級兒童觀察團,推動兒童意見實質性落地。例如,兒童觀察團參與設計"羊城托育"機構的消防科普樂園,推動托育服務更貼近兒童需求;華工社區的“小小設計師”團隊將高校閑置地改造為消防主題科普樂園,通過互動設施普及安全知識;荔灣區何香凝紀念學校的“荔童參事”提出設立校園“減壓角”,配備沙盤、情緒涂鴉墻等心理疏導設施,有效緩解學生焦慮。
文化傳承創新路徑:
全市603所學校開展“非遺在校園”活動,惠及202.7萬師生;少兒粵劇春晚聯動青少年宮培育新生代傳承人,優秀節目登上粵劇藝術博物館舞臺。
數字賦能普惠服務:
“廣州健康通”平臺集成生長測評、用藥指導等功能,家長可一鍵查詢發育數據;“館立方”體系整合647所校園與社區圖書館,構建15分鐘閱讀圈,并向困境兒童發放數字閱讀券。
“當孩子成為城市治理的主人翁,人民城市才真正有了未來。”廣州市兒童友好城市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人表示。這種參與式治理,恰是中央會議提出的“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的生動實踐。
安全護苗,城市更牢靠
廣州積極響應中央“基礎設施生命線安全工程”部署,以兒童安全為標尺,通過“一米高度”視角重構城市出行體系:在硬件層面,全市建成172條兒童友好通學路,采用天藍色瀝青與趣味圖案鋪設路面,增設動物圖形護欄及醒目標識;完成76個公交站場“堤岸式”無障礙改造,地鐵全線配置愛心專座及緊急呼叫裝置。在服務協同中,托育機構配備健康副園長,餐廳全面采用圓角桌椅與消毒兒童座椅;在社區微改造中,增城區活用閑置地打造非動力游樂設施,構建5分鐘安全活動圈;白云街創新設置護學長廊與接送安全島,由志愿者引導人車分流。行為規范上,嚴格落實“未滿12周歲禁騎自行車、未滿16周歲禁騎電動車”規定,乘車強制使用安全座椅或坐墊,過馬路踐行“一停二看三通過”原則。在多方協同中,交警設立高峰疏導崗優化校園信號燈;教育機構聯合社區開展“交通安全第一課”與涂鴉活動,以“小手拉大手”推動家庭參與社會治理,讓兒童友好從空間設施升維至全民守護的行動共識。
未來坐標:以童眸點亮城市星光
站在“十五五”規劃的新起點,廣州將兒童友好理念注入城市發展脈絡,以三大行動擘畫未來坐標:
品牌聯動深化“羊城托育”與兒童友好餐廳商圈服務網絡,打造兒童友好15分鐘生活圈,讓“帶娃出門”從難題變為幸福日常;空間拓展以兒童視角重構城市肌理,將適兒化改造從公園、學校延伸至餐飲空間、文化場館、商業街區,打造“推門見綠、轉角遇趣”的15分鐘兒童友好生活圈,滑板車掠過碧道樹影,木棉花彩繪路串聯起口袋公園的秋千架與非遺課堂的粵劇鑼鼓;智慧賦能依托“館立方”文化矩陣與健康云平臺,構建“成長檔案云端聯、安全守護實時響”的全程守護網絡,讓兒童成長軌跡可追溯、需求可響應、風險可預警。
當托育中心的童謠與餐廳的歡笑聲在榕蔭下交織,當特殊兒童指尖的廣繡絲線在“非遺進校園”中閃爍微光,這座城市的幸福密碼,終將在孩子們仰望星空的眼眸里凝成永恒星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